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数字化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 2024-02-04 14:44:15

近日,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公布信息化支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第二批共同体成员名单,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海院”)赫然在列,标志着海院在深度融入“数字中国”战略、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上迈出了更加坚实步伐。

而在前不久山东省全民数字素养提升技能大赛上,海院从50多个总决赛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智农技能和助农电商赛道个人和团体两个一等奖,11支参赛学生团队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2020年以来,先后荣获省以上科创大赛各类奖项50余项,显示出海院数智素养的硬核实力。

这是海院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院积极响应“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海洋办学特色和信息技术优势,致力于服务“数字中国”和威海市“双城”(国际海洋科技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超前布局数字信息新赛道,成为数字化人才供给高地和技术创新引擎,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添澎湃动能。

数字赋能教育教学,培育提升新质生产力

海院秉持国家所向、产业所需、院校所能理念,擦亮蓝海专业信息底色,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我们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以数字技术赋能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赋能教师、教法、教材改革,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意识,提高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能力,开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新路径,加强未来技术的定向化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学院院长王星淘介绍。

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等34个专业,数字信息专业教学比重逐年增加;依托上述专业构建的8大专业群,精准对接威海市8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服务经济产业发展……

立足蓝海特色,升级打造山东省船舶控制工程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船舶智能装置与系统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级、2个市级科研平台,精准对接船企产业数字化升级需求,创建产教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在船舶智能制造方面开设前沿课程、培养人才,为三星重工、金陵造船(威海)等企业提供技术人才支持,助力企业驶入智能制造的“蓝色海洋”。

目前,海院数智融合赋能全部专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和创新应用不断走深走实,大数据技术赋能科创平台,形成科研方向清单、科研要素分配模式、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科研成果展示平台等,提升了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率。

数字化转型同时赋能壮大师资团队实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如今,学院拥有一支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比例达到31%、中级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50.6%、获行企高端认证比例高、科技研发服务能级高的卓越教师队伍,139名学生被认定为山东省“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助推区域关键领域突破

海院紧紧抓住数智时代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价值化,为区域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蓄势赋能。

整合发挥信息工程系、电子商务系、机电工程系等专业优势,主动对接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共同打造威海市海洋高新技术产教联合体,与企业共建21个工程训练中心、109个专业实训室、16个创新实验室、315个实习基地,促进资源和技术深度融合,形成全面覆盖海洋全产业链的科创体系。

发挥22个省、市级科研创新平台作用,激活教师队伍年纪轻、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优势,人才队伍不断优化,推进各种专利、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深度服务造船企业,与上海外高桥等多家企业签订船舶数字化生产设计项目,新增技术服务项目10项,授权专利130项。

以海洋食品产业电子商务应用人才需求为导向,率先引入电商先进产业元素,构建跨境电商、旅游电商、直播电商、电商托管等全产业链“互联网+”双创模式,打造“政府+高校+企业”合作互利、“海洋产品+电商运营”互赢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同时,以项目化竞赛为载体,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参赛学生8000余人,为区域传统企业打开新销路和经济增长点。

实施电商助农行动,建立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体系,从产品包装、平台推广、后台运营、跨境物流、售后服务等核心问题入手,为农民提供电子商务培训,帮助农民增收致富。2022年被评为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赋能海洋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入选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2023年入选第一批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暨村村播工程示范校共建单位。

破解人才共育难题,与威海市环翠区、经区、临港区、高区签订校地协议,持续打造校地协同育人共同体,涵盖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30多个行业;紧盯“新时代威海英才工程”,全面开展校企合作,与威高集团、广泰空港等400余家重点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威高集团共建产业学院,与天力电源、康派斯探索“一学期三段式”实训课程,开辟乡村振兴、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就业岗位2万余个,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99%以上。

打造全维数字生态,推动数字化标杆校建升级

近年来,海院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要求和思路,一体化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坚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为重点,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构建面向数字的职业教育新生态,致力于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学院党委书记吴宏飞说。

以《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为指导,从人才培养、学生管理、科研研究、精准管理、科学决策、个性化教学、终身发展七个方面构建数据融通、开放共享的智慧校园平台。围绕“智慧教学和数据治理、发挥数据价值”目标,规划设计与“数字中国”的“两大基础、两大能力”策略相呼应——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与“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相对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服务则与“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相匹配,实现智慧校园平台建设的示范引领。

截至目前,基本建立了面向各部门的业务系统,人脸识别、虚实卡全校园场景应用、平台管控、校园网IPv6等覆盖率达100%。建成了学校数据中心,实现了从“找部门”到“一站式服务”、从“管理本位”到“服务本位”、从“用户跑腿”到“数据跑腿”、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型升级。例如,学生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了迎新报到、课程安排、学业档案、生活服务、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全周期信息化、数字化管理。而同步建设的基于企业微信的移动校园平台,则通过手机移动端,实现移动办公、在线事务办理等23个业务办理和个性化服务。智慧校园建设经验被30余家省内外高校职校借鉴使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海院先后获评“2020中国职业院校智慧校园50强”“SCIO智慧校园示范高校”“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高校创建单位”,获批教育部“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单位。(贾少华,图片由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提供)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