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木偶为媒介,用歌舞演故事。剧作家田汉先生曾盛赞木偶艺人“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近年来,在泉城济南,传统木偶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时代火花,在智能芯片的“加持”下,无需人工操控,“木偶机器人”即可跟随背景音乐和旁白解说变换动作,上演一出精彩好戏。
“用本土化的载体演绎中国故事,让现场演出和电影一样普及。这是我们创作‘木偶机器人’的初衷。”济南木偶戏第六代传承人、竹马戏偶创始人李秀平介绍,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小时候喜欢看木偶戏,将木偶视为朋友;长大了喜欢演木偶戏,并拜师山东省木偶戏非遗传承人,加入到传承木偶戏的队伍之中。尽管一直在传播木偶戏,但在李秀平看来,文化“两创”的路不应该这样走。
“几个人利用业余时间,一场一场地演,太慢了。”刘秀平说的“慢”,不是演出过程“慢”,而是古老技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慢”。
怎样才能让木偶戏这一演出形式迅速普及,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当中呢?2019年,李秀平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联合成立了山东竹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新科技、新形式、新业态,带领木偶机器人“闯”进了儿童演出的市场。
“用3D打印出木偶的身体模型,用智能芯片武装木偶的‘大脑’,然后再给每个模型制作出符合身份形象的发型、服装。一个活灵活现的机器人木偶就诞生了。”李秀平介绍,不同于传统木偶,机器人木偶的动作更精细,而且不需要人工操控。既减少了人力成本,又可以轻松复制剧场,开展常态化演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重在文化内核的赓续。有了好的表演载体,演什么成为济南木偶戏传承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为齐鲁首邑,济南市历城区文脉绵长。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李秀平与团队一起结合历城区历史人物故事创作的《炮楼站》《少年辛弃疾》《少年闵子骞》等儿童木偶剧问世,并在幼儿园、小学轮番演出,收获了一批小“戏迷”。
正是在李秀平等人兢兢业业的努力下,济南木偶戏于2020年、2023年先后被列入历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项目、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项目。
文化“两创”的目的在于赓续历史文脉,在于讲好中国故事,在于服务广大群众。要让济南木偶戏走出泉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李秀平在聊城、泰安、青州、临清等地设立了木偶剧小剧场;同时,积极与重庆、成都等地接洽,为每一个城市打造城市故事,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故事。截至目前,济南木偶戏已编制剧目近20个,涵盖“古代传说系列”“历史人物系列”“经典绘本系列”“红色传承系列”“现代科普系列”等内容。
小小木偶,大大能量。一场场精心制作的木偶戏,正一笔一划地在少年儿童的心里勾勒出一幅壮美辽阔的中华锦绣图。“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讲故事、拓市场,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木偶文化、读懂中国非遗故事。”李秀平说道。(马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