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双创教育迭代升级,实战高地硕果累累
中国网 2024-01-10 11:33:22

创新引领未来,创业成就梦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复杂演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如何破局?

作为一所以海洋产业为特色的学院,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服务山东蓝色海洋产业,创新双创平台运行机制,推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系统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探索出一条精准、优质、高效双创教育路径,助推学院“育才工程”行稳致远、节节攀升。

学院先后获批“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基地”“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入选“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100强”“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优秀成果及典型案例”,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

创新课堂教学引领变革起航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核心是让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理念、方法和工具的系统性学习,成为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素质和技能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精心培育和因势利导。

如何让创新创业精神在学生头脑深深扎根,并逐渐升华为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通过创新课程教育,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威海海洋工程学院招生就业处处副处长陈涛表示,学院积极适应新时代变革,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撑。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院发展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双创教育模式,双创课堂教育的空间无限延展。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建“专业群+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群”融合模式,在学院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双创教学,推动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生创业实践,吸引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加入创业教师团队,培养、培训专业课教师获得创业讲师证书106人。

目前,学院通过融入经济双循环创新创业浪潮,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打造海洋职教创新创业特色,已构建了8大特色专业群,其中电商专业群被誉为“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的电商传奇”。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创新课程学分和双创实践拓展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学生依据参与自主创业、双创大赛、创业项目等成果添加相应学分,且不低于4学分,创新创业课程实现全覆盖,师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热情动力被充分激发出来。创新创业工作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优秀成果和典型案例。

探索创新创业引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5+1”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遵循六段循环提升路径进行双创能力系统培养,每年把《SIYB创业意识培训》等五门课程和一门不同专业的“第二职业技能提升”课程项目分别安排到不同学期,完成培训13656人,服务在校学生比例达到85%。

春风吹开百花艳。双创教育引领教材课题建设、激发创业大赛灵感,双创教材课题获批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2021年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特色教材课题立项;先后参加创业大赛项目132项,逐步确立了科学先进、广泛认同的具有海院特色的师生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新范式。

真训实练锻造创新创业硬本领

实操实训之于学生长本领,犹如磨刀石之于刀剑,使技能更锋利、更精进。

学院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创建高水平实训体系,强化全要素创新创业训练,帮助大学生掌握投身商海的过硬本领。

以服务胶东经济圈为目标,主动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紧贴山东新一代智慧海洋、医养健康等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布局专业,与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和项目,确保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配合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学院建设升级多个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实训室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和模拟仿真的教学环境。

与此同时,主动对接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等,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和技术支持,与企业共建21个工程训练中心、109个专业实训室、16个创新实验室、315个实习基地,形成了全面覆盖“海洋全产业链”的创新实训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还通过建设运营18个省、市级科技创新中心,设立开放资金,推动教师进平台、学生进项目、教学进现场,强化师生的协同创新,累计支持创新项目117项、金额233.3万元。学院的成果理念、平台建设经验被潍坊科技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本专科院校应用或借鉴。

双创孵化基地孵出新天地

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训到实战,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蜕变过程。

近年来,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把加强孵化基地建设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战略和关键抓手,创新打造“1681”工程,即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一主线,建设就业创业信息查询室、创业培训多功能室等六个个性化功能支撑平台;拓展孵化基地资金融通、项目推介等八个辅助功能;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师生同训创新创业实战模式”,推动孵化基地建设全面升级。

依托师生协同双创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在政策咨询、创业指导、创业培训、融资贷款、手续办理等方面,为创业实体和创业者提供“一条龙”服务,促进优质创业带动优质就业。

“1681”工程的落地实施,丰富拓展了内涵空间,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动力,推动了学院创新创业事业蓬勃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被团中央授予“KAB创业俱乐部”,蝉联两届“全国百强创业社团”,获评金平果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100强”,双创孵化基地获批省级众创空间。

“每天都有上千名学生在这里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各行业领域龙头企业无偿为创业学生提供项目、设备等创业资源。同时,学院将在电子商务方面的优势与本地传统海洋产业优势有机结合,利用电子商务营销为本地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外包服务。

为进一步深化双创孵化基地服务和孵化功能,学院率先引入电商先进产业元素,构建全产业链“互联网+”双创模式,打造“政府+高校+企业”合作互利、“海洋产品+电商运营”互赢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

如今,孵化基地集聚了京东、阿里巴巴、新迈尔、抖音等国内外与时俱进的最新产业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和电商孵化各个链条,构建了海洋特色鲜明、各模块综合发展、师生协同的教育、培训、孵化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厚植了创新创业孵化底蕴。

近三年来,学院每年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30家以上,成功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153家,完成区域特色产品服务销售额5亿元。

创新孵化带来的另一个可喜变化,推助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升级。学院以“服务区域产业,面向序列岗位,关注个性成长”为理念,以海洋食品产业电子商务应用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电子商务专业“三化关联三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中国海鲜之都优势,与政府行业主管、领军企业、龙头企业等,聚焦海洋食品电商产业链关键技术开展共商共建共享,以项目化竞赛为载体,采取企业冠名制度,先后举办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20余场,累计参赛学生8000余人,为区域传统企业打开新销路和经济增长点。

2020年以来,荣获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比赛奖项20余项。孵化基地中的宋希尧、刘恒瑞等毕业生成立公司,利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专门从事海产品、威海地方农产品推广与网络营销,年销售额均超过2亿元。

(贾少华、刘禺杉)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