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五线谱”|鱼跃“农”门,南鱼北养铺就致富路
中国网 2023-12-28 14:21:27

“10月份与京东签了协议,近日还跟盒马鲜生达成了口头协议。这两天,副书记又带着队伍‘进京赶考’了。村里的黄河鲈鱼、黄河鳜鱼销路越来越广。”看着池塘里10万多条鱼,刘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庚江喜不自胜。

眼前“南鱼北养”的丰收景,给村民致富带来无尽希望。回首来时路,刘庚江却有万千感慨。

刘庙子村地处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街道,毗邻黄河。多年前,因黄河筑堤用土,村里大片土地成了坑塘荒地。“夏天村民在这里放牛,牛掉进两三米深的水坑里淹死了;冬天这里一片芦苇荡,点一把火能烧七八天。太危险了。”荒地不能种粮养人反而害人,刘庚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1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也是从这一年起,刘庚江带着两委成员开始荒地整理,刘庙子村成了全省第一个村集体投资进行土地整理的村。清树、迁坟、挖塘抬田……历经重重困难,终于,至2013年,村里近67公顷荒地和芦苇荡变为设施用田,直接为村集体带来了2000万元的收入。

有了钱,干事创业就有了底气。在刘庚江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瞄准发展机遇,将坑塘承包给村民,开展莲藕种植、小规模渔业养殖。由此一来,村集体每年又有了18万元的收入;承包户每年也有6到10余万元的增收。

好景不长,2016年起,刘庙子村的藕、鱼效益下降;村里又尝试养殖螃蟹、黄河鲤鱼,但均以失败告终。“村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看着持续下降的效益,村“两委”班子愁得挠破了头。鉴于村里多年的养鱼经验和现有的坑塘设施,几经琢磨,村“两委”班子一致认定:“还是得养鱼。”

2020年,刘庙子村以土地出租的形式引进宇佳物流企业,为本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为村集体带来了每年300余万元的收入。有了“金融活水”的支持,村“两委”牵头,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村里的坑塘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新建12个鱼塘。

鱼塘有了,养什么鱼呢?

经过多方学习和考察,村“两委”发现南方鱼在北方市场处于风口期。但南北方气候不同,南方鱼能不能适应北方气候?村“两委”班子多次同南方养鱼企业沟通合作,得到的答复都是“不行”。认准了“南鱼北养”这条路的刘庚江没有气馁,他带着村“两委”成员背着方便面、火腿肠,住着30块钱一晚的旅馆踏上了“拜师寻技”之路。

“担心再次被否,出发前,我们专门用无人机、录像机拍摄了村里的鱼塘,还带上了国土资源局下发的相关材料。”刘庚江介绍,今年3月,村“两委”成员跨越1500公里到达重庆市永川区,考察了当地的养鱼大户,并邀请对方来济洽谈。

好不容易得到了企业的认可,真正开始试验养鱼时,刘庙子村又遇到了新的难题。4月份,第一批70多条鲈鱼苗“坐着飞机”来到刘庙子村,但刚下水,这些鱼苗就出现了应激反应。

“后来才知道,鲈鱼、鳜鱼对水温要求高,要保持在16.5℃到30℃之间。”刘庚江介绍,考虑到当时室外温度达不到鲈鱼生长所需的条件,村里又买来了塑料桶、加热棒、温度计。随后,第二批200条、第三批500条鱼苗先后到达,村“两委”不敢怠慢,24小时派专人看管。幸运的是,一个月之后,700条鱼只损失了五六条。

不仅如此,试养过程中,刘庚江还有了意外发现:“同南方养殖的鱼不同,‘喝’黄河自渗水长大的鲈鱼、鳜鱼通体散发出金黄色。色泽美观大气,肉质也更加鲜嫩肥美。”

5月份,9万条鲈鱼苗、1万余条鳜鱼苗下塘;中秋前后,10万余条黄河鲈鱼、黄河鳜鱼正式上市。“当前,主要任务是扩销路。”刘庚江介绍,与此同时,村里也在积极探索,寻求降低成本的养殖方式。目前,在12个池塘中间的空地上,刘庙子村已经建起了42个室内高位鱼池,并配以钢结构保温大棚,形成了集群化现代养殖产业。

借助高位鱼池循环水养殖,可实现高密度养殖。“举个例子来说,一个10亩地大小的池塘,可养鱼3万条;一个只需要占用2分地的高位鱼池,可以养5千条鱼,而且一年可以养两季。”刘庚江说道,为此,明年,刘庙子村将继续扩建高位鱼池,“预计明年村集体的收入能到1000万元。届时,扣除养鱼成本之后,就可以按照入股比例给村民分红了。”

渔业养殖的大好前景让人振奋。但作为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刘庙子村并不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现状。在养鱼基地临时搭建的板房内,挂着一张观光农业示范区规划图。除了养鱼基地之外,图上还明确规划出了“科研大棚”“科普园”“亲子园”“采摘园”“认养农业区”等区域位置。

“下一步,刘庙子村将以渔业养殖为依托,发展观光农业,打通文旅与产业

融合的‘任督二脉’,带领村民共奔富裕路。”刘庚江说道。(马俊伟)

李岳阳 陈静怡/摄制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