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东营|“两山”绘新景 盐碱地综合利用交出“农高答卷”
中国网 2023-12-11 15:40:39

黄河入海时,有黄蓝交汇,也有一片沧海桑田。都说一粒良种,千粒好粮,在黄三角国家农高区350平方公里总面积中,80%以上为盐碱地,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东营市粮食生产。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坚决扛牢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任务,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龙头,积极探索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两山”绘就新图景,撂荒地变“聚宝盆”,盐碱地综合利用交出一份底气十足的“农高答卷”。

种业突破  激活高产高效“芯”动能

在国营广北农场长大的靳振东,不论走多远,心里始终惦记着家乡那片几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2010年,国营广北农场改制设立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2015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靳振东再也等不及了,他毅然返乡,成立了东营市中天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他瞄准的是农高区培育出来的大豆品种。

作为一家集航天育种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农业企业,靳振东带领团队成员已完成2个大豆品种报审,另有8个航天大豆品系仍在试验中。“冬天播种黑小麦,明年6月小麦收完就种大豆,这不是普通豆,是航天大豆!”

在黄三角农高区联合中科院搭建的国内首个盐碱地育种加速器里,多款大豆新品系通过光、温、水、气等指标的精细调节,模拟各类生长环境,缩短育种周期,高效完成了品系优胜劣汰。“去年大豆亩产531斤,黑小麦亩产850斤,产量逐年提高。”靳振东介绍,航天大豆不仅在本地种植,还推广到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省,总种植面积约3.5万亩。“正在筹建加工基地,不仅种大豆,还要继续做大豆深加工,希望让更多特色大豆产品走上老百姓餐桌。”

这是一次种业科技创新的成功探索。

盐地藜麦产业创新平台温控实验室里,一株株藜麦沐浴在模拟日光下,红黄橙绿一片色彩斑斓,洋溢着蓬勃生机。

这个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黄三角农高区联合创建的盐地藜麦种业创新基地,旨在通过藜麦种质创新,高效利用盐碱地,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藜麦种质资源库,收录3000份藜麦品系,通过网络向全球开放。在今年刚过的成熟季里,温室大棚里的藜麦圆满完成了实验室育种的培育预期,产量突破了每亩500斤。

一个又一个耐盐碱植物新品种在农高区诞生: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科豆35”试验测产达到554斤,耐盐碱小麦新品种“圣麦5号”试验测产达到1112斤,“花育9307”百亩示范田亩产荚果产量为625.9公斤,“鲁单510”盐碱地夏玉米在土壤盐分为2.5‰左右的地块亩产达928.97公斤;

马铃薯新品种亩产达4413公斤,紫花苜蓿干草亩产595.4公斤,甜高粱鲜重亩产5288.7公斤……

一组组惊人数据,见证了一粒粒种子在盐碱地上从扎根发芽到丰收增产的全过程,这是来源于“农业芯片”的底气和力量。

种源强则农业兴。为让科研种子更广地播撒在乡村沃野,黄三角农高区健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科技小院”三级科技服务体系,促进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农机新装备、耕作新模式推广应用。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承接实施各级耐盐碱作物区域试验和新品种对比试验10类,种植品种(系)943个,筛选培育大豆、藜麦、苜蓿等55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开展试验示范10万余亩。

三级科技服务体系成功打通科研“种子”通向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激活了种业突破的高产高效“芯”动能。

成果转化  焕发绿色低碳“智”活力

在不久前刚刚收割完的上千亩苜蓿地里,4台无人驾驶钢铁“鸿鹄”一时“风头无二”。经过中国科学院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楼前,仍有人兴致勃勃掏出手机,与停放在楼前的那辆拥有银白色弧线机身的“庞然大物”来张“合影”。

东营人都知道,盐碱地有三大怪——“碱”“板”“瘦”,光秃秃的地面渗出一片片“白毛碱”,土壤干时龟裂严重,硬到能当成砖头砸钉子。适应大田的农机,不一定适应盐碱地,普通农机耕种不仅损耗严重,而且费时费力。

如今,基于自主研发技术体系的智能设备农业装备成功下线,旋耕、巡检、植保、采摘等各种门类机器人相继投入使用。2021年3月,由山东盐碱地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山东中科智能机械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共同研制的国内首台200马力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样机“鸿鹄T150”,在黄三角农高区进行系统级测试与验证,填补了我国在大马力新一代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领域的空白。

4台“鸿鹄T150”,不用2天即可完成1500亩苜蓿的全部收割;诸如10亩地种植389种花生的任务,一个品种只栽种几棵苗,人工几乎无法完成,用智能农机可以轻松办到。

这些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堪称首创的三代智能农机装备,突破了三项“卡脖子”技术、两项关键技术和五项集成技术,集新能源、北斗卫星导航、远程操控等于一体,配有自动控制与智能育种云平台,播种作业无人驾驶的同时,确保播种深度稳定性在92%以上,播种精度在2厘米以内。

“如今,我们立足黄三角,面向全国开展综合农事服务输出,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打造耕、种、管、收全生命周期的农事作业综合服务企业集群。目前已经在呼伦贝尔农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云南大理烟草等区域开展农事服务。”工作人员表示,“这是我国第三代农机研发制造的‘弯道超车’,也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跨越式’进步。”

在黄三角农高区,拥有智慧加持的不仅有高大的无人驾驶“鸿鹄”铁牛,还有小巧的中科熊蜂。

位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侧第二大展厅,由中国科学院和黄三家农高区共同创建的山东中科益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这里承担着中国科学院STS重点项目,利用最新的生物和智能技术,开展对授粉熊蜂、天敌昆虫资源的培育、开发。其中自主品牌熊蜂已经实现工厂化规模生产,授粉率达到95%以上,彻底打破了多项国外对授粉熊蜂种源和繁殖技术的垄断,是一项典型的自主研发技术。

与此同时,捕食螨等农业益虫成功实现品种创制、评估、繁育、应用全链条国产化。突破昆虫信息素原药生产技术“卡脖子”难题,成功研发国产昆虫信息素产品,治虫效果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一方面将“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全力推进种业创新和盐碱地治理改良;另一方面瞄准盐碱地特色产业示范,加力提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依托1.5万亩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黄三角农高区探索构建了“节水、控盐、减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盐碱地绿色治理技术体系,将土壤盐分稳定控制在3‰以下,实现节约淡水38%以上,减少化肥使用量32%以上,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26%以上,土壤有机质提高22%以上,地力提升1-2个等级,为全国不同类型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示范样板。

从盐碱满地华丽转身变为沃野千里,黄三角农高区深知这条生态赢、产业兴的道路走得多艰辛,东营市力求将这个系统性保护修复的初心使命扛得更牢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雁阵从头顶飞过,一群远道而来的白天鹅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15万亩湿地恢复区惬意游憩,如诗似画的美景,是对勤劳人们最好的“奖赏”。(陈鸣飞)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