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能源互联、实现“双碳”目标。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聚焦战略新兴产业,以山东能源互联网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战略为抓手,稳扎稳打,以一股势不可挡的强劲势头,勾勒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市中画卷”。
年初,签约总投资达250.42亿元的23个大项目、好项目;
年中,围绕能源互联网主题,邀请全国能源领域的业内专家和企业领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新能源电力发展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而今,山东能源互联网绿色低碳示范基地项目现场一片忙碌,山东省能源互联网联盟企业也已由最初的65家发展到145家……
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 给足建设底气
作为省会中心城区,济南市中区早在2021年9月份就提出了建设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的目标任务。同年11月,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建设上升为市级战略。2022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建设并先后纳入《济南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济南市“十四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目前,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已获评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唯一晋升“双省级战略”的产业集群。
归根到底,市中区缘何会提出建设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这一目标任务?达成这一目标任务的信心从何而来?除了利好政策的大力支持,能源要素齐全、数字产业基础雄厚、相关配套完善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也给了市中区建设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的底气。
放眼整个济南市,仅市中区同时拥有行业管理、装备智造、人才培养、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等“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领域、全要素创新生态链条,包括30多家产业龙头企业以及省级科研机构、国家级能源人才培训基地、能源金融服务体系、省级能源服务平台和众多能源销售体系。
市中区拥有“数字+能源”融合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先后荣获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省级数字经济园区、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等省级荣誉。
移动、联通、铁塔省市总部集聚市中,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未来集团能源领域产研攻关团队掌握能源大数据平台、输变电网络稳定性等核心关键技术,以栋梁科技、安可区块链等企业为代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集聚;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新金融业态集聚,是山东省(济南)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区;作为全省创新创业集聚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国家科技领军人才、海外人才离岸两大“国字号”人才双创基地“落户”市中,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人才全方位支撑。
如今的市中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75.6亿元,增长3.1%,总量居济南市第三,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9.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1.3亿元,完成金融业增加值261.9亿元,11项主要经济指标有9项高于济南全市平均水平或与全市水平相当。这无疑又给市中区新时代社会主义活力品质强区的建设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搭起优势载体平台
今年5月19日,位于市中区南北康片区的山东能源互联网绿色低碳示范基地正式启动。目前,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倒排工期,加紧施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方绿地集团营销大宗资产中心负责人张凯说:“基地内将建设绿色低碳节能建筑,探索绿色低碳应用场景,我们按照产业园区的模式来开发打造,一方面将会规定企业进驻园区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会出台税收补贴、人才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
该基地是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的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发挥“绿色产业+绿色园区+绿色生活”的示范效应,打造成为集“产业集聚、场景应用、科普展示、产教融合”于一体的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基地预计五年内集聚50家能源互联网产业链企业,培育五家能源互联网科技类北交所上市企业,年产值将突破600亿元。
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载体平台,是集聚资源要素的重要支撑和依托,也是提质增效的突破口和主战场。今年以来,市中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全力推动能源互联网产业相关项目提速增效。
山东未来云谷等优质载体加快建设;
中实易通、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山东电力压力容器检验中心入选市级重点实验室;
国网山东电力推进建设的火石工业互联网平台获批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全市第二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微米能源科技项目拟通过石化产业物联网、石化产业AI及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建立以油站为中心,以炼厂、油库、贸易商、化工企业等石化供应链上游企业为基础,以危化品物流为链接,以车主会员为终端的石化全产业链交易服务生态闭环,真正实现从原油到油箱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务……
项目为王促产业,招商先行促发展。今年以来,市中区聚力招商引资,点燃发展动能,净增能源相关企业15家,累计集聚能源相关企业201家,整体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同比增长12.5%。
聚焦实现“双碳”目标 推进四大中心建设
随着能源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平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类主体协同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良好局面的形成,市中区整合资源、串珠成链,以链带面、协同发展,重点打造能源互联网产业总部经济中心、能源互联网产业新技术研发中心、能源互联网产业交易中心、能源装备智造中心“四个中心”。
具体而言,总部经济中心方面,依托能源互联网绿色低碳示范基地等载体,发挥国网电力、中国石油、国家管网集团等总部企业集聚效应,大力引进能源类央企、国企、外企的区域总部落地市中。
新技术研发中心方面,市中区将以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基地,整合产学研技术创新要素和资源;筹备组建能源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推动确定性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的融合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交易中心方面,以山东电力交易中心为基础,发挥省电科院“碳电协同平台”技术优势,不断扩大电力交易规模,探索建设虚拟电厂管理中心,谋划建设碳交易服务、碳足迹评价和中心。
装备智造中心方面,以山东电力设备、电工电气、西门子等企业为带动,打造电力电子器件智造基地、新能源动力智能制造基地、能源装备检验检测基地和新业态典型示范基地。
如今,市中区已集聚能源相关企业186家(其中,新引进中国石油山东总部、中电科山东公司等能源企业32家),产值规模达3200亿。建成山东省智能电网、电能智慧应用两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联盟会员单位由最初的65家拓展到145家。先后引进院士2人、省级以上人才17名。打造绿色校园、低碳园区(楼宇)、节能工厂、智慧能源示范站等典型应用场景20余个,为省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市中解决方案。
预计到2025年,市中区将基本建成覆盖能源互联网产业科技研发、装备智造、交易结算、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的全生态产业聚集区,形成“电、油、气、热、网”协同互济的产业集群、“龙头+专精特新”垂直整合的百亿企业方阵,成为济南市市能源企业总部发展的制高点和山东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策源地。
回首看,市中区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建设稳扎稳打,抓铁有痕,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望,市中区聚焦“双碳”目标,加快能源互联,前路漫漫亦灿烂。(马俊伟)
济南市市中区融媒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