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东营区:强化油地深度融合 城市发展与产业腾空同向而行
中国网 2023-10-26 09:33:25

黄河入海口,有一座新型工业化城市,她因油而生、因油而建、因油而兴。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东营依托其“中国重要的石油基地”的先天优势,不仅成为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崛起地,而且构建起与石油相辅相成的工业体系。

“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东营牢记嘱托,扛牢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积极构建和谐共赢的新型油地关系,全力支持和服务胜利油田勘探开发,推动石油装备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构建高质量、链群化、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在全国、全球高端石油装备领域挺起山东制造的“脊梁”。

这是全市自上而下布设的一盘大“棋”。

东营市第七次党代会作出发力主攻链条经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重要部署。按照市委“两新工委”部署要求,协同制定和组织实施石油装备产业链党建工作规划,研究制定2023年工作任务清单。

随后,一系列举措应时而生:召开石油装备产业“链长制”工作推进会议;举办高端海洋石油装备产业链融链固链对接会;梳理完善全市石油装备产业链“技术路线图”“空间布局图”“招商引资图”等图谱编制;动态调查更新“产业链技术攻关清单”“产业链项目清单”,实施产业精准引育……

产品、技术、资本精准对接,油地协同,部门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产业高端转型规模渐成。当前,东营石油装备企业达到12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22家,产能占全国的近1/3,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已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头雁”。

作为东营市中心城区,东营区具备石油装备与技术服务集群发展的基础,拥有与石油相辅相成的高质量、链群化、开放型现代工业体系。目前,该区石油装备与技术服务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产品发展到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石油装备出口80余个国家和地区。

对于东营区而言,“油地交织”是资源禀赋,是治理工作切入点,也是推进城市发展与产业腾空的重要抓手。

今年1月,自然资源部认定东营区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油地双方破解制约和完善机制相结合,携手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力推进油地双方提质增效。

在《油地校深度融合发展激励政策》《关于推进油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指引下,东营区聚力实施融合发展战略,油地双方完善落实联席会议、专题会议和高层领导定期会商、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搭建起油地共商共建平台,建立“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更深入提出问题”工作推进机制,对研究确定的合作事项拉出单子、搞好分工。

在胜利油田原油库及东营输油站迁建项目建设中,东营区用“钉钉子”“劲头”,在一次次具体工作、一件件细微小事中,解决堵点、卡点问题20余个,集中解决坟墓迁移等棘手问题5个,保障了胜利油田原油库及东营输油站迁建项目顺利收关。油田产业链招商引资线上推介会已促成8家油田产业链供应商落户东营区、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推动油地企业共融发展的同时,东营区立足服务胜利油田发展主责主业,以油田产能布局为导向,2022年实施总投资156亿元的42个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建成国内首个“碳中和油库”。在油田大力支持下,聚焦油田供应链开展联合招商引资,吸引8家油田供应链企业落地发展,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建成投产,18家油田改制企业健康发展。

在不久前成功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上,液压钻机、沙漠修井机、自动化修井作业装备、蟒式全地形双节履带车等大型装备首次展出亮相全方位展示了石油装备最新成果。

一场行业盛会,诚邀八方来宾。借此良机,东营区集中展示石油石化装备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为国内外石油石化装备行业交易双方提供了全新的合作交流平台,成为东营区对外开放合作的一张靓丽“名片”。

据东营区委副书记、区长燕雪英介绍,东营区瞄准“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创新企业”三大重点,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发展能级,扩大竞争优势,聚力塑造宜创宜业的科技创新生态,全区石油装备与技术服务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

智能制造助力下,东营区持续拓宽“一带一路”和RCEP市场。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东营区实现跨境电商出口6.3亿元,到位外资6508万美元,同比增长38.2%,年内预计实现进出口160亿元以上。

产业大踏步跃进,需要高端人才鼎力支撑。为了有力推动油地校企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东营区积极探索驻地央企、高校和地方人才共用“金桥工程”的新路子:搭建区域内油地校企互联互通的“融合金桥”、与在外油城子女共叙乡情的“亲情金桥”,既有“揭榜挂帅”校企双聘的“科技副总”,也有“1+n+π”的“同城朋友圈”,撒开一张“招贤纳智”的大网,为东营区“四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助力赋能。

与此同时,东营区汇聚起法律资源、法治举措与治理力量。组建9支专业法律服务队,引导69名律师担任油地企业和油地社区法律顾问,聚焦油田项目建设、产业升级及城市更新改造中的法律难题;推广应用“政企行”阳光执法监督平台,制定18个领域免罚清单241项、轻罚清单24项;全面清理烦扰油地居民反映集中的“奇葩”证明、循环重复证明,推行“容缺办理”,全力清除油地群众生产生活的政务服务程序障碍。

从资源融合到打造区域社会一体化格局,再到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城市,这里已然是生机盎然的一片沃土。

漫步于东营市南二路附近的广利河沿岸,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六户采油管理区安静地矗立在其中。地面之上,湖光水色,绿树成荫;地面之下,黑色的工业油流源源不断被抽出地面送往需要的地方。

联合主题党日活动精彩纷呈,有石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情况汇报,携手追忆奋斗岁月;也有东营区方志馆生动展现的区情区况和发展成就,一同感悟地域文化,凝聚融合共识。

油田移交小区六户镇瑞景社区,商素梅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她带头织密网格、下沉力量,开设“萤火虫学堂”、社区科普馆、全科服务大厅、文体康养驿站,打造门前屋后的“幸福菜园”、新能人巡逻队、“老伙伴互助”项目,创新实施“信用积分+无感授信+社区治理”社银共建模式,探索打造一个崭新的油地融合、镇域融合、村居融合的“三融合”自治型社区。

如今,在“寸土”生“寸金”的东营区,油地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一家人。油地融合走深走实,城市发展与产业腾空同向而行。(陈鸣飞)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