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绘就文化“两创”实践壮丽画卷
大众日报 2023-09-26 09:52:31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运河文化的集聚兴盛地,十年来,济宁一直坚持以文化“两创”为抓手,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以示范片区为载体、以全面融入为主线、以重大活动为牵引、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激活着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释放出文化创新的蓬勃动力,逐步形成了“一区引领、双轴驱动、五章并举、八个融入”的生动格局。如今,济宁文化“两创”工作迅速起势、全面成势、立标示范,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上彰显了新担当、展现了新作为。

“一区引领” 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

8月27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在尼山宣告完美谢幕,这也是今年继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和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大会后,济宁在文化“两创”领域又一次创新尝试。  

在为期两周的活动中,中国国家话剧院携老中青三代戏剧创作者和演员,“搬家式”来到孔子生活过的这片土地,精心创作和表演了包括《我见夫子,是山是水》《子与阳货》等在内的数部“新经典”作品,用戏剧这一合乎时代语境的艺术表演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转译,不仅唤醒了众多观众心底的文化自豪感,更在尼山山水间种下了戏剧精神的文化基因。  

“我们既感动于儒学精神的文化智慧,也感受到了强大的文化感召。我们希望更多的青年艺术家走进孔孟之乡济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根基,寻找文化自信。所以,我们来了!”谈到坚定地把戏剧舞台“搬”到济宁的初衷,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这源于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根性。中国国家话剧院期望通过青年艺术家们的主题创作,表达对圣贤智慧的崇高敬意和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转译,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交融,让儒学传承与戏剧艺术互创作。  

创新之举一个接一个、重磅活动一场接一场,这得益于济宁坚定做好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排头兵”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  

2013年以来,济宁在全省率先印发实施《关于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落实“四个讲清楚”推动儒家文化走出去工作方案》等文件,系统谋划推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把加快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纳入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文化“两创”战略作为未来五年全市中心工作“九大战略”之一,明确“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2022年以来,更是连续制发《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济宁市高质量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关于济宁市推进“八个融入”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的中远期目标蓝图已然绘就。  

蓝图绘就,贵在践行。济宁始终把推进文化“两创”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先后组建济宁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文化“两创”指挥部,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立文化“两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1亿元规模的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列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专项资金,统筹实施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山东手造·济宁好礼”推进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文旅资源整合宣传六大工程,推动文化融入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全力打造文化“两创”济宁样板。强化核心片区带动功能,编制《尼山文化片区综合发展规划》,制定涵盖文旅融合、文化“两创”、基础设施、乡村振兴四大类24个项目建设清单,聚力突破尼山片区建设。  

“一区引领”示范标杆要立得住、扎得实,就离不开强劲的试点带动,尼山及周边地区,恰是最合适的试点标杆。对此,济宁市编制了《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一期)等一批重大标志性牵动性文化项目。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按照“一年试点先行、两年逐步推开、三年提质扩面”的工作思路,累计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300个。创新沉浸式、互动式、活态传承模式,连片打造尼山片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秉持“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一村一亮点”原则,对曲阜市夫子洞村、鲁源新村和泗水县东仲都村、北东野村等村庄进行整体提升,打造儒风体验区、文化旅游区、特色美食区、耕读休闲区,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非遗展示、手造展示、“六艺”体验、中医药现场体验等活动。  

“入目皆经典,步步皆风雅”的鲁源新村、“长峰独峭立,落霞映龙湖”的东仲都村、“乡儒发源地、在野则美俗”的北东野村成为深受中外游客和网红喜爱的“打卡地”。

“双轴驱动”两河交汇融入国家战略

“河里的桨声与岸上的歌声,船上的渔火与街区的灯笼,再加上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运河两岸商贾云集的年代,穿越感瞬间拉满!”谈到济宁市任城区运河记忆夜游体验项目,来自南昌的游客李嘉佳直言,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运河记忆”济宁文旅新IP的确很有魅力。  

从“漕运之河”到“文化之河”,在济宁,泱泱运河水之所以能长流不绝、绵延至今,与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运河兴,则城市兴。近年来,济宁市主城区选择以大运河为“骨架”打开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新格局,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运河书屋”等一批贴近群众生活需求、符合文化传承规律的新地标拔地而起……“运河之都”,因文化“两创”一点点找回了遗失的文化记忆。  

如果说,商贾文化滋养下的运河是济宁文化“两创”的一条“新轨”,那么,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则是与之相交相融的另一条文化轴线。正所谓,“以河为媒、两轴交汇”,“两河”共融出的“双轴驱动”文化架构,彰显出了济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坚实步调。  

近年来,济宁着眼儒家文化、大运河文化、黄河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大运河文化轴、黄河文化轴为坐标,不断强化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活态传承、活化利用,积极塑造“轴、园、廊、带”多维度文化展示空间。统筹推进以黄河文化轴、大运河文化轴为依托的“两公园两廊道”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形成集聚叠加效应。编制了《大运河(济宁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济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济宁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形成“一核两带三极四区、八类项目多点联线”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格局。  

在此基础上,济宁还充分利用自身丰厚的资源禀赋,编制了《大运河(济宁段)文物保护导则》,实施鲁国故城、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文保工程,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孔庙建筑群维修工程分别入选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全省唯一的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梁山独山战役纪念地被列入国务院命名的100处抗战纪念地名录。全市共建成拥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4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0处省级文保单位,数量居全省第一位;登录可移动文物130多万件,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两河”交融,讲好“文博”厚重故事是应有之义。济宁一直致力于加快构建全域博物馆体系,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会说话”,济宁也因此被列入全省博物馆之城建设试点。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对上争取力度,实施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等21个总投资389亿元的重大文旅项目。6个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储备库,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嘉祥武氏墓群石刻等重点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工程顺利推进。全市建成各类博物馆64家,其中三级以上博物馆12家,济宁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五章并举”创新阐释拓宽实践路径

“大家最喜欢的快问快答环节来了!注意,请不要多做思考,仅以下意识作答。如果你正在单位忙工作,妻子突然发来一张‘臭美’的自拍照,你会怎么回复?我可听到了哈!百分之八十的大老爷们只回了三个字‘忙着呢!’那完了,今天回家没热菜吃了。正确答案其实老祖宗早就给了,‘夫和妻柔’,我给翻译成大白话,也是仨字,‘美着呢!’”9月16日入夜,“习语润儒乡”基层宣讲又在嘉祥县嘉祥街道卧牛山社区开讲了,这一期的主题是关于夫妻相处和家风建设的。没有穿靴戴帽的开场白,讲师团讲师牟翠霞刚一开口,就把台下听众的兴趣死死拿捏住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依旧是重要方式之一,但咱不能照本宣科,那样不仅老百姓听不进去,活动也会流于形式。”谈到自己的宣讲经验,牟翠霞直言,还是以家风建设宣讲为例,讲师团不是家风家道的生产者,而是身边家风故事的搜集者、整理者、传播者和传统文化内涵融合者。而他们之所以部分抛开名家名事、去发掘身边典型,就是为了让“家风”教育更有公信力和传播力。  

从诗礼传家、勤俭持家,到“一孝立、万善从”;从站在台上讲,到下到地头朗诵、表演……形式转换下,“习语润儒乡”基层宣讲品牌找到了“用家乡话、讲身边事、说百姓理”的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实践路径。而这,只是济宁在深度挖掘提炼儒家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精神标识、道德规范后,努力做好的研究阐发、普及教育、传承创新、文旅融合、传播交流等“五篇文章”之一。  

为进一步擦亮“习语润儒乡”基层宣讲品牌,济宁还积极统筹内外资源,成立了10个市级层面宣讲团、8支县级层面宣讲队伍、776支镇级层面“百姓宣讲志愿服务队”,组成909支12800余人的“习语润儒乡”宣讲队伍。率先实施“一县一品”工程,涌现出“习语润儒乡·兖讲乐万家”“习语润儒乡·微湖桨声”等一批基层宣讲子品牌,成为全省首个基层宣讲品牌县(市、区)全覆盖的地市。  

与此同时,济宁还同步打出“儒学讲堂”普及教育品牌、“五堂”志愿服务品牌和全环境立德树人系列品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六进”工程,深化“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广泛开展“百姓儒学节”、善行义举“四德榜”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市共特聘乡村儒学高级讲师33人、乡村儒学志愿讲师400余人,建成达标“儒学讲堂”3700余处,开展儒学活动4.8万余场,服务群众280余万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强化阵地建设,打通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全市建成“五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实践所156个、文明实践站4158个。在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业打造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试点263个,成立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志愿宣讲队62支。推广儒学讲堂、蒲公英讲堂、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结婚礼堂“五堂”志愿服务模式,累计开展宣讲活动3600余场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18万余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以课程开发为载体、课堂教学为渠道、经典诵读为形式、系列活动为平台、专题研究为引领、师资建设为保障的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育人路径。  

欲做好创新阐释,首先要高站位、专业化地开展研究阐发。一直以来,济宁都将搭建高端研究平台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四个讲清楚”要求,围绕建设世界儒学研究高地、人才集聚和培养高地、普及推广高地,省市共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等高等院校和儒学研究教育机构。大力支持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建设,依托清华、北大等16所顶尖高校挂牌成立分中心,初步构建起“一个中心、若干分中心、N个研究基地”的儒学研究体系。2022年招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专项研究生380名,2023年招生规模将达到699人。在曲阜挂牌建设首家国际儒联研修基地。面向海内外选聘23名儒学研究高端人才(其中儒学大家2名、泰山学者10名、尼山学者11名),组建12个儒学研究高端学术团队,吸引会聚大批高水平专家学者,持续巩固在儒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高端学术和交流活动的策划组织方面,济宁策划推出了论语大会、中韩儒学对话会、中韩国际学术大会、“孔子的世界”国际学术高峰论坛、“中华礼乐与东亚文明”高端儒学会议、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等200多场学术交流活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举办由陈来等儒学大家领衔的“四书”解读活动,结集形成《四书解读》;出版《儒典》《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等著作160余部……学术研究的“登峰”与创新阐释的“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八个融入” 传统文化照进当代生活

“每名选调生在入职头两年都必须完成一份‘作业’,做所在地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当时觉得很容易,不就是进村了解情况嘛,可没想到这‘第一步’就踩进了沟里。”谈起自己考取选调生、被分配到曲阜市小雪街道阮家村担任村干部的初体验,季鸿坤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从小就在城里长大的他自认为学了一肚子知识、文笔口才都不错,可进到村民家里没说两句话主人就开始想着法子“送客”,接连几个闭门羹吃下来,小伙子的锐气一下就被挫伤了。  

正当季鸿坤茫茫然不知前路时,一堂政德教育课突然点醒了他。“孔子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能言善辩固然是好事,但前提是你所说的话别人能听得懂。年轻干部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要学会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院长李敬学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季鸿坤顿悟,原来村民不是讨厌他的人,而是讨厌他文绉又官方的说话方式。  

话术一转,即刻见效。“大爷、大娘,吃了吗?”一上嘴,老人们瞬间“孩儿来、小来”地迎进门,不聊工作先拉家常,村民们迅速卸下心防、推心置腹……就这样,季鸿坤在“学说话”中翻过了“新秀墙”,破解基层一线难题的思路也渐渐打开了。  

只有融入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活”起来。带着这样一种认知,济宁市创新提出“八个融入”(融入精神文明建设、融入青少年教育、融入干部政德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融入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融入乡村振兴、融入网络建设、融入城市发展)理念,不断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学校教育、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时代关切、文化关照、群众关心的领域相结合,过去被“束之高阁”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创新创意一步步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融入政德教育,正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为突出干部政德教育的区域特色,济宁专门设立了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建成全国第一家以政德为主题的教育基地,成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现场教学点、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教学研究基地,并被中组部列入新的干部学院目录。在曲阜“三孔”、邹城“两孟”、嘉祥曾庙、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地打造30多处现场教学点,已累计承接中央和国家部委,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全国组织干部学院、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等国家级培训机构以及全国31个省份的各类培训班次1800多期,培训学员10万余人,25个国家的300名公务员来基地开展了体验式培训。全国党校系统精品课《儒学修养论中的党性修养借鉴》等4堂专题课受邀到中央党校、北京大学送教授课。  

再以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为例,济宁着重突出“和为贵”社会治理特色,深入挖掘“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思想时代价值,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治理创新,着力引导群众通过非诉讼途径化解矛盾纠纷,探索形成了“和为贵”调解室模式,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涌现出后八里沟村、武家村等一批“全国文明村”先进典型。在全省率先创新成立市委、市政府直属的济宁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全面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民意“5”来听、企业诉求“接诉即办”、网络舆情、网格化信息平台等群众诉求渠道,推动“多中心”整合为“一中心”,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网络,4438个村居实现全覆盖,通过做实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行“未诉先办”工作法,实现群众诉求“一口收集、一网通办”。  

十年时间如白驹过隙,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当“八个融入”打破“传统”与“现代”间的藩篱,跨越从“思想”到“行动”的鸿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增强了济宁人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还成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力量,托举起一座冉冉升起的活力新城。(高军锋 步瑶)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