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带动“四促” 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 2023-09-04 16:50:37

近年来,伏山镇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减垄增地”“万亩千棚”“跨村联建”“农耕文旅”等新模式、新方式、新路子、新业态,打造出一大批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减垄增地”新模式  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近年来,伏山镇坚定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出了“减垄增地”的新路径。

走进伏山镇前伏山村“减垄增地”示范田管理控制室,一个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的电子屏上显示着麦田实时的环境湿度、环境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完整的传感系统可以实时为植物生长提供最优的环境。

在一台设备前,前伏山村“新农人”朱明璐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他通过操作这台设备,就可以根据植物需求调节水肥。这套全程自动化精准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配备了储水罐、过滤、水肥设备,恒压变频和环境数据采集等现代农业设施,做到节水节肥及自动化远程控制。通过中央环境控制系统、水肥及检测调控系统等,对庄稼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实现了育、耕、种、管、收的自动化全生命周期监测,相对传统大田生产节约至少一半的成本。

除了可以在现场操控台操作,也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操控。区阀、水阀、肥阀、远控水泵、远控肥泵……一个智能水肥控制系统显示在手机上,不到现场就能看清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像这样900亩的麦田,只需要1名工作人员就够了。”朱明璐说。

伏山镇农技站站长刘恩贺告诉记者,小麦传统种植模式的垄背宽度一般在40到50厘米,去掉一个垄背可增加播种小麦2行,像朱明璐原有种植面积700亩,去垄后可增加180亩种植面积。减垄增地可使亩均产量增加190斤,小麦价格按照1.57元/斤来算,亩均效益增加298元,700亩土地增收20.9万元,效益非常可观。

“万亩千棚”新方式  促进产业高质高效

沿着代石路一路向北,沿路两边机器隆鸣,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万亩千棚建设,堽城坝村、茂盛村、苏楼村等村先后开工。工人们正整理地基、钢架安装、覆盖棚膜、灌溉系统配置,扎实推进“万亩千棚”落地生根。

为了确保让资金“后顾无忧”,伏山镇充分运用乡村振兴衔接项目资金、“万村共富”项目、社会资本等资源,确定了22个资金衔接村和3个项目资金村,为推进“万亩千棚”项目提供了坚强的资金支撑。

截止目前,夏调流转土地2758亩,建成四面采光棚34个,小拱棚152个,改造提升冬暖式大棚55个。新开工建设冬暖式大棚58个,四面采光大棚10个。

发展设施农业,良苗是关键。在吕兴村设施大棚内,自动化喷灌设施正在旋转喷洒种苗,保持空气的湿度与温度,而大棚外,生长成熟的西蓝花苗正准备装车运输到杨庄村聚香林合作社。

伏山镇农业种植专家、高级农艺师崔宾告诉记者,围绕本地经常种植的辣椒、西蓝花等经济作物,开展种子研发,已申请多项专利,已与耿家平、毛家村、马家庙等22个村达成合作协议,围绕种苗培育、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和销售提供相关服务。

小小的一颗苗,经济效益却十分可观,一年可生产三批西兰花苗、有机花菜苗、芸豆苗,按照0.2元/颗,销售一千万颗苗,实现销售额200万元,带动当地群众150多人的就业。

“跨村联建”新路子  促进资源互换互用

分拣、去蒂、检验、入筐,初夏时节,走进山东省宁阳县伏山镇张庄村富霖蔬菜加工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40余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对刚收获的秋葵进行初加工,然后装车运往各地。

“俺村去年集体收入20多万元,这个合作社就贡献了14万,村民也增收40多万,能有这好事,多亏西代村帮忙!”说起这个合作社,张庄村党支部书记朱中富笑得合不拢嘴。

前几年的张庄村集体经济薄弱,一年到头也就有两三万的收入,还有不少外债。去年4月,伏山镇启动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结对带动工程”,张庄村与西代村联了姻。

“去年,泰安佳禾食品有限公司想在我们村建个蔬菜加工车间,一是不好招工人,二是土地不合适,而张庄村是我们的结对共建村,正好有个闲置的学校院落,就把这个项目引荐给了他们。”西代村党支部书记朱尚秋说。

期间,朱尚秋多次带领张庄村“两委”干部到泰安佳禾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对接,最终促成了这桩美事。

张庄村的蔬菜加工车间也为西代村的蔬菜打开了销路,经过初加工的蔬菜整齐划一、大小均匀、品质优良,受到了蔬菜收购客户的青睐。

西代村与张庄村的结对帮扶只是伏山镇“跨村联建”发展的缩影。邵庄村与杨庄村地域相邻、资源相似,都以小农户种植粮食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邵庄村居住人数少,土地想要流转却无人承包,杨庄村与邵庄村实行“跨村联建”,杨庄村运用自身设施农业发展优势,流转邵庄村土地成立了“聚香林”合作社,建设四面采光棚8座,种植茄子、芸豆等经济作物,既扩大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也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农耕文旅”新业态,促进旅游有声有色

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花香、四季常青。汶禹景区临近大汶河,这里鹭鸟飞翔、鱼潜水底;树荫成片、和风拂面,是露营聚会的好去处。扎帐篷、烧烤、钓鱼....众多家庭将露营选择在汶禹景区,在自然乐园里放飞自我,一起给生活按下“减速键”。

游玩食住“一条龙”的服务模式,是汶禹景区打造的旅游新业态。汶禹博物馆、农禅花海、禹王庙、开元寺、吴氏陶塑非遗工坊等景点特色鲜明、文化厚重;农家乐、凌云中央厨房等餐饮企业保障“吃好喝好”;提前在美团、大众点评、携程等平台定好民宿,安静舒适的环境让休息变得高质量。

既要吃住舒心,又要游有所得。景区大力挖掘传统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禀赋,举办特色鲜明的非遗戏曲展演、汶禹兰展、明心垂钓、农家烧烤、民俗大集等活动,让游客感受景区人文魅力,体验田园优美风光。春节、五一期间,汶禹景区举办系列文旅活动,满足了群众近郊游需求,交易额达1300余万元,仅此一项,促进汶禹景区户均增收1100余元。

尝到发展近郊休闲游的甜头,景区下大力气进行新一轮提升改造。聘请同济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进行高起点规划建设。同时,运用市场化思维,引入具有资金合作、技术入股、专业服务等领域优势的6家“乡村振兴合伙人”共同参与乡村文旅项目建设投资开发。未来将持续聚焦“乡村+康养”模式,大力发展汶禹健康产业园、粮智黄精产业园等“农、学、研、游”一体化项目,带动周边13个村庄同吃“旅游饭”,共走致富路,拓展乡村文旅发展空间。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