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一个丘陵山村走出329名大学生
中国网 2023-08-08 15:56:02

在新泰市一个不足500户的村子里,当地的村民靠着种花生、栽地瓜送出了300余名大学生,其中还包括博士生15名,硕士生18名。

新泰市禹村镇垤路村是典型的丘陵山村,全村地形以丘陵为主,种花生、在地瓜曾经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在这座小山村里,崇文重教的观念却蔚然成风。上到七老八十老人们的茶余谈资,下到几岁孩童的稚嫩童言,总是会提上那么几句“谁谁家又出了一位大学生”。

一走进垤路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村委大院门口的“状元村”三个大字。据垤路村党组织书记孟民介绍,“状元村”的称号一开始是由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们给叫响的。由于垤路村连年来升学率高、走出的大学生多,周围几个村的村民便开始渐渐称其为“状元村”,后来垤路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当地村民也引以为豪,就有了村委大院门前的“状元村”三个字。

垤路村的村委大院有个特点,没有院墙和院门。

正对着垤路村文化广场的便是村“两委”的办公室,而在一排办公室中,最醒目的“C位”则是垤路村的3间“榜样馆”,里面不光陈列着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们的资料,还有初中、高中学段的优秀学生榜样事迹。

“我们这几间‘榜样馆’自建成开始,从来不上锁不闭馆。”孟民告诉记者。

夜不闭户的“榜样馆”里展示着的是从村里走出去的优秀学子,也是全村人的榜样,更是垤路村宝贵的精神财富。村里有很多父母都会领着自己的孩子前来参观,教育孩子奋发好学,用知识改变命运。同样的,前来参观的还有许多已经考上了大学生的父母,看着自己孩子的名字出现在“榜样馆”里,做父母的感到既欣慰又自豪。

孟民告诉记者,“榜样馆”的修建是在2017年,当时的禹村镇组织委员马祥文在前往垤路村考察时,被当地浓厚的崇文重教氛围所打动,便提出了修建“榜样馆”将榜样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的建议。

2018年,垤路村“榜样馆”正式建成,为了更好地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同年,垤路村组织了村里的第一届“在外人士座谈会”,邀请了春节回乡的在外大学生、在外创业人士等齐聚一堂,共同讨论交流,为村子的发展建言献策。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垤路村走出去的这些孩子都是些饮水思源不忘本的好孩子。”新泰市禹村镇垤路村驻村“第一书记”国殿海告诉记者。

2019年底,在“在外人士座谈会”上,返乡的大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了村子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不少大学生都提出过去村子里吃水困难,动辄去两三里外取水。国殿海结合大家的意见,在村内原来一口塌陷水井的基础上进行修整,打出水井两口,并设立了取水点安装了净水装置,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

不仅如此,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村子里的返乡大学生们纷纷报名,一边筹集捐款一边参与义务执勤,最终垤路村的返乡大学生们筹集了资金2万余元用于购买疫情防控物资,并带头参加疫情防控执勤,垤路村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者成为了村头巷口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小小的丘陵山村里究竟如何能够走出这么多优秀的大学生?这还要从1978年垤路村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说起。

据垤路村党组织成员毛志明介绍,垤路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名叫李传让,1978年考上的大学,毕业后回到了村里成为了一名教师。李传让回村后将读书学习的好处广泛告诉了村里人,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种子也开始在村民们心中开始扎根。从那时起,村民们的心里就有了一个念头:“再穷再苦也要供学生上学。”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年开学前,李传让都快领着我挨家挨户去给学生家长做工作,让他们送孩子来上学。”垤路村村民孟宪进回忆说。孟宪进早些年曾在村里担任代课老师,跟李传让是同事。

那个时候村里大多数村民还纯靠着种花生、栽地瓜赚钱,很多时候交不及时,李传让就帮他们把交学费日期拖一拖,说服他们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孩子来学校上课。

斯人已逝,对于教育的重视却流传了下来。此后,垤路村家家户户只要有孩子的都会全力供孩子上学,孟宪进的双胞胎儿子也于2014年双双考上了大学,大儿子孟鲁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小儿子孟玉考入了山东科技大学,如今也已经毕业参加了工作。

回忆起当初供孩子上学时的情景,孟宪进说:“最困难的时候是两个孩子刚上高中时,为了供孩子上学家里养了点鸡和猪,每到新学期快开始的时候就提前卖掉攒出学费的钱。”

在垤路村,像孟宪进这样一家好几个大学生的家庭还有很多。

“我们村子以丘陵地为主,发展比较受限,所以我们鼓励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山村,村里有了钱也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每年我们都会给考上的大学生发几百块钱,钱不多但却是种鼓励。”孟民说。

2021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的李强伟回村了,参加过两次“返乡人士座谈会”的他这一次决定不走了。充分考察过后,李强伟决定结合村里的情况发展脱毒姜种的培育产业。

“我们村地形以丘陵居多,崎岖不平,发展常规作物很难产生效益,这一次回乡创业,我打算将研究的组培技术带回村里,发展脱毒姜种,培训村民组成技术服务队,带领大家一块增收致富……”谈起未来村子的发展,李强伟的内心充满了希望。(通讯员:林鹏、赵洁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