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可道②丨沙艺传承人郭伟:让黄河沙开出艺术之花
海报新闻 2023-07-25 11:01:04

编者按:2023年,山东全面启动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立足山东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将成为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的新机遇,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新窗口。

齐风鲁韵,文脉相承。海报新闻即日起推出《文脉可道》系列作品,让我们一起沿着“四廊一线”,体验齐鲁文明的源远流长,倾听齐鲁儿女的传承故事,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交融,展开一幅幅文化大省的新时代美丽画卷。

千百年来,黄河以自然之力赋予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也以文化之魂供给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源头活水。“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万里黄沙在波浪淘洗中,呈现出不同的特质,成为沿岸手艺人创作的天然原料,也为他们带来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沙艺就是其中一种艺术形式。

沙艺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类语言、文字出现之前,出于交流与记事需要而诞生的一种特殊图画符号。战国时期,学子们普遍使用沙子在沙盘上练习书法。在宋朝就有“沙书改字”与“沙书改画”的记载,还有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岳飞沙土练字等许多与沙有关的典故。近年来,沙艺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并呈普及态势,涵盖了沙书、动态沙画、固态沙画、沙瓶画、掐丝沙画、沙雕等多种形态。这种集书法、绘画、雕塑、表演、音乐、文学等为一体的艺术,不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而这离不开无数沙艺传承人的坚持与努力。

郭伟,黄河沙艺非遗传承人。受父辈影响,自幼就喜欢玩沙、画画,初中时开始了专业美术之路,大学时受到老师启发在油画中加入沙、土等材料创作了一批作品。在考上美术研究生后,坚持综合材料方面的研究,期间拜师“中国动态沙画之父”高赞民先生,之后便把沙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从事沙画艺术的普及和推广。

由于最初大众对沙画艺术不了解,不清楚沙艺的渊源和传承脉络,这让郭伟等沙艺人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举步维艰。“这是一门手艺,也是我的事业,认准了就要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为了让大众了解沙画艺术,郭伟带领团队,进社区、进学校、做公益、做活动,并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济南市沙画协会,2019年成立了山东省沙画艺术协会。“成立协会的目的,就是想把沙艺人团结起来,用集体的力量共同普及推广这门艺术。”郭伟说。

2021年,山东省沙画艺术协会与济南市天桥区官扎营街道共建“黄河沙艺馆”,收集展览了140余种黄河各流域的沙子,展览了全国100多位沙画名家的作品,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内最前沿的沙画作品和理念,了解沙画艺术并参与到沙画艺术的创作中来。郭伟认为,公众越了解,就越关注,也越利于沙艺的普及和传承。而要想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还得用大众更易接受的宣传和体验形式。

作为传承人,除了让沙艺走近普通大众,郭伟更致力于用黄河沙讲好黄河故事,他创作的《齐鲁黄河魂》《丰收》等作品就是采用沿黄九省不同质地的沙子,以济南、济宁、沂蒙等地的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元素为素材,呈现新时代沿黄人民的风采,弘扬勤劳节俭、务实开拓、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传导知黄河、爱黄河、护黄河的理念。

“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也是民族自信的重要内容。我希望尽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知道“母亲”的故事,感恩母亲河,让脚下黄河沙开出灿烂的艺术之花。”一段话,道出了这位黄河娃对黄泥沙的热爱,也道出了对传承好传统文化的担当精神。

海报新闻记者 朱肖明 黑为冰 杨振勇 报道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