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兴起与探索》大家谈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07-24 09:25:39

近期,《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兴起与探索》一书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发行。该书吸收借鉴了新型研发机构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和治理维度,系统研究了新型研发机构兴起的背景和条件、运行机制和内在规律、存在问题和系统治理。该书按照历史、现实、未来相贯通,微观、中观、宏观相结合,理论、实践、政策相统一的原则,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系统研究,既有现状分析又有历史回顾,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有微观分析又有系统论述,既有理论分析又有政策指导,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新型研发机构的规律认识和实践发展。

该书作者王来军,经济学博士,具有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个园区多个岗位的工作经历,曾担任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等职。该书是作者长期工作实践和理论思考的成果,可以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者、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也可为理论研究者提供相关借鉴。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兴起与探索》一书出版发行后,高校院所和智库专家就书中的内容、观点、研究方法等从不同角度发表评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院长黄少安:

科技供给体制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除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外,制度及其变革也是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制度变革,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和组织模式的创新等可以扫除发展的障碍、激发相关主体的活力,从而增强发展的动力。

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供给侧主要是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不能满足需求。反映在科技创新领域,突出表现在产业技术供给不能满足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要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创新、尤其基础的、重大的、核心的、关键的技术创新,需要多方面条件,其中体制机制创新特别重要。新型研发机构是在既有产业技术供给不能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产业技术需求这一矛盾的驱动下诞生的,希望通过制度变革和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相对更好地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科技研发与经济发展需要“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科研创新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系统协调和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主要是优化产业技术供给的结构和提高供给质量。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在新型研发机构上也许能够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希望它在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加速演进和融合背景下,依靠多元主体共建和灵活用人的机制,以产业技术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聚焦转化应用,更有效衔接产业和技术,更有效激发产学研各方的动力活力。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研发机构的体制创新探索,实际上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之一,该书是新型研发机构的介绍和总结。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

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创新不仅包括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法创新,而且包括与生产关系有关的制度创新。

现实中,我国较多的科研组织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科技创新供给系统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通过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孕育新型研发组织,以满足研发机构从事科技创新达到“四个面向”的要求。

本书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治理维度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深入研究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兴起、演进和发展趋势;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最新理论进行了总结,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内涵、特征、功能、作用、评价及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行的机制探索,分析了影响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书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为宗旨,重点关注新型研发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以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经验总结和政策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了新型研发机构的规律认识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者、实践者参考。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凯华:

理论研究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本著作在理论研究方面坚持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新型研发机构凭借全新的组织形式和体制机制,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集聚高质量人才、为企业提供有效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作用显著,成为推动创新的胜利军。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面对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环境的挑战、治理难题和自身困扰等方面,特别是在功能定位、规划布局、发展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本书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原因、找出问题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二是坚持系统观念。首先,新型研发机构在系统中发挥作用。新型研发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在和其他创新主体的协同互动中发挥作用。其次,新型研发机构本身是微创新生态系统。新型研发机构由多方主体共建,与政产学研金服用各方主体协同,整合科技、人才、资本、项目、产业各种资源,覆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科技投资、产业发展各种功能,形成了集科技、孵化、资本等功能的微创新生态系统。因此,作者在研究中坚持系统观念,按照历史、现实、未来相贯通,微观、中观、宏观相结合,理论、实践、政策相统一的原则,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系统研究。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在理论研究方面,本书系统梳理指导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创新理论,比如科学技术经济学说、创新主体理论、创新范式理论、创新系统理论等,还吸纳了实践中新近产生的“四不像”理论、“三发联动”理论、微创新生态理论等创新成果,还在新型研发机构的影响因素、运行机制及治理方面,提出新的理论成果。在政策研究方面,作者系统梳理和归纳各地促进新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在科技创新政策理论指导下提出新的政策方向,比如新型研发机构政策要更加注重系统性、协调性、动态性、普惠性以及竞争中性等。

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刘会武:

立足济南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本书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一、坚持面向实践,做到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相结合。二、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问题原因,找准问题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三、坚持历史思维和世界眼光,总结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探究历史客观规律。四、坚持系统观念,把新型研发机构放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当中,在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联动中进行研究,注重局部与整体、要素与系统、微观与宏观的结合。

这本书诞生于济南绝不是偶然的。济南市立足高校院所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产业技术创新需要为导向,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对接引进高校院所和高端人才团队,建成了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先进技术研究院、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在植物基因编辑、量子技术、空天信息、电磁驱动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领先的科技成果。政策环境之优,扶持力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模式探索之丰富,在国内确实“走在了前列”,形成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济南现象”。

这本书学习借鉴了新型研发机构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资料丰富,论证扎实,可以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者、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也可为理论研究者提供相关借鉴。这本书的作者王来军同志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思考,将实践上升为理论成果并进行分享,做到了知行合一,相信一定可以激活“科技赋能发展”的一池春水。

山东大学服务山东办公室主任、合作发展部部长吕明新:

校地合作新探索,产学研协同新平台

近年来,济南市和山东大学互动合作越来越紧密,成效越来越显著。在推进校地合作中,既有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以引领方向,又建立了推进组织和合作机制抓好落实,特别是把项目和平台作为合作的重点抓手,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校地合作的重要平台,设立的初衷和使命,就是发挥山东大学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与济南市产业发展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搭建合作平台开展有组织科研活动,以市场化方式促进产研对接,瞄准产业需求服务地方发展。工研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法人实体,建立内在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建立面向需求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实现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

这本著作是王来军博士在担任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期间,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思考形成的,在书中也以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案例,总结了工研院在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系统提炼了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即“五个坚持”、“五个聚焦”:坚持使命引领、聚焦产业,坚持改革牵引、聚焦创新,坚持开放协同、聚焦平台,坚持共生共赢、聚焦生态,坚持赋能增值、聚焦服务。这本书也是对校地合作模式和产学研协同平台经验的探索总结,为深化校地合作积累了有益经验,指明未来重点和方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