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臣达:点“稻”成金,播种兴农梦
中国网 2023-07-17 16:54:32

1994年,23岁的李臣达正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

四年前,刚从中专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济南段店镇农委,随后又调到农机站,从事着令人艳羡的“铁饭碗”工作。但随着部门改制的消息传来,这“铁饭碗”怕是要端不下去了。

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李臣达毅然决定下海经商,继续在自己热爱的农业领域深耕。同年,他筹措资金,开了一家小小的门面,销售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

李臣达或许没有想到,二十几年后,这间小小的门面竟鱼跃龙门,发展成为了济南市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企业。

把配制好的药水装机,展开无人机螺旋桨,手握无人机遥控器配置好飞行轨迹后,轻轻地点击升空按钮,无人机便迅速升空,自南向北,在田里低空掠过,按照划定线路精准有序施药,不到半个小时,20余亩农田的农药喷洒工作就完成了。

对于李臣达来说,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了。2005年,他注册成立了济南鑫富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业务也不再是单纯的农资产品销售,同时也为政府、民众提供农作物植保等社会化服务。随着无人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他又与章丘的飞行学院达成了合作,接收无人机方面的人才。很快,一支专业的无人机飞手团队便组建完成,这也是济南最早的无人机植保服务团队。

“老百姓自己喷药,两个人一天也就打15亩药。无人机我们一天就能飞放300到500亩,效率成几十倍的提高。”李臣达表示,无人机喷洒农药相较人工喷洒,效率有着极大的提升,而且喷洒效果还要更好。“人工有时候喷的不那么严密,有的正面打了,背面有可能没打。无人机喷洒和织布一样,程序算好就能全覆盖,而且它还不受地形限制。”

通过日常工作中与农户的接触,李臣达发现很多农户不会配比农药,对农作物的各种病害也不够了解,就容易造成农药使用时过量或不足量,无法对症下药。为此,他聘请了一些老农业局的高工、技术员、农技师,组建了一个专家团队,为农户提供免费的配方施肥培训。据介绍,这样的培训一年就能举行六七十场,有时遇到农忙时节,他就带着团队直接在田间地头给农户提供培训。

盛夏时节,在济南槐荫区700余亩的农田里水稻生长正旺,一望无垠的稻田宛如绿色海洋,映衬着青翠远山、美丽村舍,构成一幅景色怡人的田园画卷,美不胜收,这片稻田就是李臣达主导兴建的富硒水稻生产基地。

2009年,李臣达投资成立了济南惠农大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合作社注册的“黄河涯”富硒水稻因其米香四溢、自然清新的特质在众多富硒大米中脱颖而出,成为富硒大米的主打品种。

“富硒水稻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将无机硒元素导入水稻植物体内,通过水稻自身的生命运动,将硒元素转化为有机营养硒。”说到自家的大米,李臣达打开了话匣子:“过去的富硒水稻种植,容易造成污染。我们通过与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合作,落地转化了纳米有机硒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硒元素的吸收率,还减轻了二次污染。”

过去的大米品种主要是京引119,产量较低,而且不抗倒伏。2014年,李臣达主动找到天津水稻研究所提出了合作需求,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对大米品种进行了改良升级,改良之后的品种不仅产量提高了,而且口感比之前也要来的更好。

酒香也怕巷子深。李臣达深谙品牌建设之道,于2011年便申请注册了“黄河涯”大米商标,又在2014年注册了“吴家堡大米”商标。2014年,“黄河涯”大米被评为“济南市著名商标”,“吴家堡大米”更是在2021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成为了他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也为擦亮“槐荫四宝”的农业名片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商标品牌的建设和大米品种的优化,李臣达成功带动了种植户增收致富,过去一斤净利润只有几毛钱的大米,经过他的运作利润有了数倍的提升。接下来,他还打算与中粮集团合作,将“吴家堡大米”推向全国。

身为一名党员,李臣达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多次为扶弱助残、疫情防控、公益创业等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捐资捐物。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通过公司积极的向地震灾区捐款,为灾后重建贡献了一份力量。事后,济南市红十字会向鑫富达公司授予了“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奉献爱心企业”的光荣称号。在新冠疫情期间,他也主动向政府捐赠了大量的消毒液及喷洒设备。

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李臣达也是不遗余力的帮扶。在他开的饭店里,有一些残疾员工在负责杀鱼、做面条。这些人因为身体的残疾不好找工作,他便把他们吸纳来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来维持家用。还有一些周边村子里的困难户,他都会免费赠送农药肥料,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曾经有一位从事土豆种植的生产户,因为经验不足创业失败,背负了大量的外债,雪上加霜的是家里人还得了病。李臣达将他聘了过来担任司机,后来又在他再度出去创业后提供了无偿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我爷爷原来是村里的老书记,我母亲是村妇女主任,都干了一辈子。通过老人的感受和我自己亲身体会,我觉得咱们中国要发展要复兴,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身为党员,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回馈社会。”李臣达表示,长辈的言传身教让他始终不忘初心,为群众谋福利。

“咱们企业想要做大做强,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扶持。”当提到街道政府对自己的帮助时,李臣达难掩自己的感激之情。“作为腊山街道辖区的企业,我们一直都受到优质的服务。有些新出的支农扶农政策,街道都会第一时间向我们传达,指导我们申报。包括发展中遇到资金上的困难,街道也都积极对接银行,给我们协调解决。”

目前,李臣达在腊山街道后周王庄村投资建设占地500亩的农业产业园,据介绍,产业园将引进优质小麦、玉米等新品种、新技术,实施粮食作物的科技种植,最终打造成为以生产功能为主又兼具生态保育的功能片区。(张中英)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