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近日,笔者走进宁阳县磁窑镇,看到当地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依托党建引领、项目引进、企业培育等途径,拓展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党建引领,产业振兴
在宁阳县磁窑镇王家庄村近200亩的猕猴桃园里,7月的猕猴桃已进入盛果期,满目翠绿,层层叠叠的绿叶之间,毛茸茸的猕猴桃挂满枝头,煞是喜人。2017年,王家庄通过土地流转,吸引宁阳农禾农业休闲观光有限公司发展4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2022年在原有40亩土地基础上继续流转土地150亩,扩大猕猴桃种植基地面积。发展日光式采摘大棚3个,莲藕池塘10亩,流转土地200余亩发展林果种植,整合村内闲散院落建成民宿7家,建成3000吨恒温库一座,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整合以上资源,打造集采摘、餐饮、民宿、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禾田园综合体,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20万元收入,带动群众增收1万元,提供劳动岗位30余个,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项目引进,跨越发展
宁阳县磁窑镇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持续以重点项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加大农业龙头项目培育力度,全速推进泰安市大江食品有限公司万亩花生育种基地项目,先后流转土地3000余亩用于花生育种。加速推进顺博养殖场建设、西岭家庭农场扩建、旭辉生态田园综合体等4个农业重点项目建设进程,鼓励引导生猪、蛋鸡、肉鸡等畜禽养殖项目和猕猴桃、阳光玫瑰葡萄、酥梨等特色种植项目合理扩规,全年力争打造省级无公害农产品2个、引育农业龙头企业2个、打造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5家以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力争新发展生姜、蔬菜等种植面积3000亩,新建各类设施农业30个以上,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争取新推广“减垄增地”面积3000亩,奠定粮食增产增收基础。
企业培育,融合发展
近年来,宁阳县磁窑镇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除了企业和机构外,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民发展。“新泰有良心谷(茶),肥城有君子茶,宁阳有“俏泰山(茶)”,在宁阳县磁窑镇刘家洼村300亩的茶园里,泰安市珠翠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宁阳县天齐茶叶种植合作社的李华经理正侃侃而谈,提起他的茶经自信满满。2022年该合作社被评为“山东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23年该公司被泰安市人民政府评为“泰安市龙头企业”。
磁窑镇刘家洼村积极争取扶贫资金、流转土地,建立了茶叶种植基地,购买了揉捻机、发酵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建设刘家洼村茶叶加工车间,发展茶叶加工。并通过网络销售、经销商零售、厂家批发等多种销售渠道,打出“俏泰山”茶品牌,将刘家洼村的茶叶销往全国各地,形成一条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真正让群众受益。积极培育多元化的产业融合主体,鼓励龙头企业泰安市大福食品有限公司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不断“做优做高”,使之成为引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羊。同时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创新创业,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
在这个火红的七月,宁阳县磁窑镇东贤村、彩山的西瓜成熟了,大磨庄的葡萄园里,青青的藤蔓上结出串串绿珍珠,孔家村的丹参已悄悄扎根,结果,志愿者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宁阳秦氏羽粘画“的作坊里做香囊、作羽毛画,文艺爱好者在历经百年沧桑的汶河“明石桥”边举办音乐会,在夏日的时光里体验民俗文化。现在,我们非遗项目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茁壮成长,以非遗为主的特色产业正在成为农村增收的新门路。(来源:宁阳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