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肥城57万亩高产田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网 2023-07-12 10:36:23

“‘巴掌田’变成了连片田,泵站、喷灌一应俱全,农机敞开跑,旱涝不发愁。”绿油油的玉米苗齐刷刷地映入眼帘,地头上山东肥城市安驾庄镇种粮大户肖红霞,细数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耕地质量高了,今年夏收1040亩小麦实现全程机械化,每亩成本减少200元,“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高标准农田托稳了种粮农民的信心。完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肥沃的土壤、优良的生态,成了农田防涝抗旱、高产稳产的保障。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肥城市实行大破大立整治模式,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植树造林、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划分地块。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经营,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高低不平、排水不畅、条块杂乱、灌排不配套等问题。”肥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继荣说。同时,通过建设高效节水农田、改良盐碱地等,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

据悉,2022年以来,肥城市在边院镇、汶阳镇、孙伯镇等8个乡镇(街道)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4.4万亩,总投资8799.5万元。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配套施工,形成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农业生产格局,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供有力保障。

“过去,由于管网不足、排水不畅,部分土地春天潮塌现象严重,粮食作物不能按时播种。如今,渠、沟等农业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土地不潮塌了,小地块整合还便于大型机械和无人机作业,这都是国家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带来的好处啊!”肥城市孙伯镇大石桥村村民许昌军说。

走进肥城市孙伯镇大石桥村高标准农田喷灌区,大石桥村党支部书记孙维成打开水肥一体化自动喷灌系统,只见一根根1米多高的喷水杆便从田地里“冒”了出来,水流通过地下埋藏的管道从顶端的喷头自动喷射均匀地洒到田间,滋润着嫩绿嫩绿的玉米苗。

“自2022年以来,我们村新建大口井 1眼,配套现状机井4眼,铺设管道 1.6万米,配套出水口 290个,建成喷灌区140亩,农业基础设施、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据大石桥村党支部书记孙维成介绍,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2023年大石桥村小麦每亩增产约200斤,每亩增收约300元,亩产达到1400多斤。

在继续完善路网、水网、电网、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肥城市还促进新要素新技术的集聚,在配套节水灌溉、恢复地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等方面狠下功夫,让节水、节肥、节药逐渐成为“标配”。

走进肥城市安驾庄镇地龙农机合作社,只见平移式喷灌机正开足马力,实施浇水作业。

“这是一台集增压、输水、喷洒、行走于一体的平移式喷灌机。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平均可省水30%~50%。”安驾庄镇地龙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汪龙告诉记者。

智能灌溉系统,定时、定量浇灌;遥控无人机,定高度、定量给农田打药……自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耕、种、管、收样样有高科技加持,安驾庄镇地龙农机合作社实现了一年四季全程智能化,综合效益增加了不少。

据汪龙介绍,今年小麦价格均价1.33元/斤,亩均收益1776.88元。因使用喷灌滴灌,极大地节约了用电、用水、用工投资,每亩成本进一步降低,去除流转土地成本,亩均纯收入达到604.14元。

夯实“耕”基才能筑好“粮仓”。随着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灌溉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相继实施,肥城市高标准农田形成了“农田入机、管网入地、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良田体系,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提升,种植面积、种植水平、综合效益逐年增加。

藏粮于地,固本安邦。目前,肥城市共建设高标准农田57.3万亩,有效提升肥城市农业生产水平,为粮食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发展动力。(纪宗玉、肖明媛、孙静)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