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泉城|志愿者的“自我修养”:在乐善好施中结为城邦
中国网 2023-07-11 16:14:15

【编者按】汇聚好人力量,点亮文明之光,激励崇德向善。即日起,中国网推出特约主题报道——《德耀泉城》,讲述直抵人心的好人故事,再现温暖泉城的善行义举,营造“美美与共的温暖之城”的浓厚氛围,为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我们谈论志愿者的时候在谈论什么?选择做一名志愿者实际上又意味着什么?是退休职工的一处精神角落,是在校学生的一次社会实践,还是文明城市建设的一个微小缩影……

深入人群,直面嘈杂与困惑,志愿者们见识了生活各式各样的“碎裂处”。面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他们重新界定自己的价值,学会与他人做朋友,“用自己的奉献,换取他人的温暖”,在悬而未决的氛围里获得与被援助者携手奔赴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种下阳光的人

旧物旧址不流于符号,新城新街不过分商业。在泉城济南,有这样一方寸金之地,坐落在大明湖畔、趵突泉边、千佛山脚下,高高矗立的蓝色泉标和声势浩荡的黑虎泉遥相呼应:在历下区,“城市地标”不仅随处可见,而且“日渐丰满”,其中包括泉城广场西北角的一座小木屋。

小木屋是一间用木板搭建而成的志愿者服务岗,“义工奶奶”李爱萍日常就在这里为来往的群众们测量血压、做心理问题疏导、提供基础医疗卫生咨询服务。每周至少五天、每天8个小时,自2018年10月一直坚守至今,现年77岁的李爱萍与小木屋一起,成了泉标下最亮眼的一道风景线。

5年时间已足够“劝退”大部分信念感不强的“投机者”,而对于李爱萍来说,1825个日夜只是她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一小段“进度条”。

早在2005年,“泉城义工”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发起招募。作为一位退休专业军医,李爱萍积极响应,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当成了退休后的“全职工作”,于当年8月成为第一批报名加入泉城义工的16名志愿者之一。

在59岁时遇见了别样的人生。自此,风雨无阻。

无论服务现场在哪,李爱萍总是最早到、最晚走的那一个。为了帮助患有“臂丛神经炎”的孤儿做康复治疗,李爱萍四处选购的医学书籍在床头摞起了近半米高。没有医学治疗先例,没有快速康复的捷径,甚至没有现成可供借鉴的半点经验:“我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我是济南市儿童福利院‘亲情拥抱福宝宝’项目的一名志愿者,帮助这些孤儿们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是一名泉城义工,展我所长、尽我所能、倾我热情、回报社会。”

都说时光能够考验志愿者的热情,也能够沉淀坚守者的初心。李爱萍把自己彻底“交给”了志愿服务——这门堪称是用时间堆砌而成的“艺术”。

为患病孤儿做康复治疗的那段时间里,李爱萍每周去福利院“报到”6次,每次乘坐公交车往返要花费3个小时。加上遍访医学专家,搜罗治疗书籍,研读相关知识,陪伴患病孤儿……李爱萍在这个孩子身上倾注的,远不止是钟表盘面上时针分针留下的注脚,更是她呕心沥血的爱。

半年后,患病孤儿基本康复,所有人都盛赞这是个由爱创造的奇迹,李爱萍却带着温暖灿烂直抵人心的笑容,开始了又一轮不计回报的“付出”。

认识李爱萍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种下阳光”的人。

患病孤儿、汶川地震、疫情防控、日常消杀、小木屋坐诊……生活中阴霾常有,她用善行义举,在受助人的心头种下一缕璀璨的阳光,让希望重见天日。

秒针滴答,累计30000多个服务工时让她从济南市150万注册志愿者中脱颖而出,也让她在自己认定的“土地上”,用专业、责任、热爱耕耘劳作,借助时光淬炼出崇德尚善的果实,先后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全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山东省最美志愿者、济南市道德模范,荣登“山东好人榜”,被评为“山东好人2020十大年度人物”。

志愿服务要流量,更要流传

不仅是在专业领域发挥余热,18年来,李爱萍将文艺演出、义务理发等志愿服务送到全市广大农村、社区,赢得了越来越多泉城市民的赞赏和信任,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义无反顾投身志愿服务工作。

相较920.24万常住人口这个庞大的数字,李爱萍在“泉城义工”提供的志愿服务所惠及的人群或许只是沧海一粟。但这种以实际行动积极带动身边人主动参与进来的“好人”,无疑是社会道德的楷模和最具正能量的风向标。

李爱萍并不孤独。

历下区有一支平均年龄70岁的“匠心筑梦”志愿服务队,从成立之初至今,已经无偿为社区居民服务了近5年。磨剪子锵菜刀、维修管道和家用电器、制作家具、修葺房屋……这些“半路出家”的老工匠们在队长宁波的带领下,一边摸索学习传统手艺,一边在“老有所为”中收获别样的天伦之乐。而他们的宁波队长,是山东省最美志愿者,更荣登中国好人榜。

43年前,房泽秋为了一句“跟我走吧,我来养活您”的承诺,将一位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李玉柱接到家里,从婚前到婚后,从1979年到2014年,一家人36年如一日,给予这位瘫痪老人无微不至地照顾,直到他97岁高龄离世。2015年3月,房泽秋成立了全市第一个以“中国好人”命名的志愿服务工作室,并优化为“房泽秋志愿服务中心”,目前服务中心志愿者人数已达到2000人。

自2015年策划实施“房泽秋敬老孝亲”志愿服务项目以来,针对社区里孤寡、空巢、独居、困难老年人、残疾人在生活、医疗、娱乐等各方面的困难与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常态化志愿服务,八年来累计为无法出门的老人提供上门义务理发1万余人次;为特殊群体包水饺约30万个、送水饺1.3万余人次;为老年人开展义诊服务8000余人次。

69岁冲锋在抗疫一线的“老兵”刘永海,和他的“红色老兵志愿者服务队”;用泥人讲述红色文化故事的红色泥塑大师、“军转干部”李其仁……无论志愿者还是被援助对象,只要参与其中,便是进入一方人生道场:项目不分轻重,体量不分大小,做好了不会得到金钱回报,怠慢了却可能遭受来自心灵的谴责,在志愿者眼中,投身志愿服务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群长期主义者的耐力赛。

从这些坚守初心、奔赴热爱、勇担责任的人身上,展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信仰,他们用时间沉淀初衷,用爱心创造价值,用善举托起希望,把一个个不确定的路口走成坚定的方向,静待时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涓涓细流汇成海。当我们将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原来更多“种太阳的人”,就在身边。这是“流量”的价值,更是“流传”的意义所在。

从世界观到方法论:在乐善好施中结为坚不可摧的城邦

在历下,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现场,总是座无虚席。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既是传递爱心、奉献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播撒文明火种、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过程。这已经是今日的历下人乃至所有济南人达成的共识。

就在不久前,历下区“头”等大事义剪联盟第一次集中开展理发服务。20余支义剪志愿服务队在历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13个街道分别设立点位,每个月第一个工作周的周二上午,组织志愿者为全区60岁以上高龄、独居、失能、空巢老人和残疾人等群体免费理发。

于是,从“爱心敲门”心灵关爱到“智能手机”知识科普,从“爱心助浴”再到“公益理发”,聚焦新时代多元化养老需求,让更多长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这条路子在历下区已然越发通畅。

近日,一场“美德历下”志愿服务项目启动暨“历下鸣蛙”文艺志愿服务联盟首场演出圆满成功,文艺志愿者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往来游客和居民驻足观看、纷纷叫好。

现场发放的历下区手绘美德地图上,以五大类别标注了76个革命纪念地、历史名胜古迹、著名景区景点、社区科普展览馆以及各级文化文艺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等点位。历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城市书房)揭牌,12处线上听书空间各美其美。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一个志愿者的自我修养,衍生为一群志愿者的聚沙成塔,在乐善好施中结为坚不可摧的一座城。

随着百余个特色文明实践驿站相继就位,“5+13+N”文明实践阵地体系完整覆盖“区-街道-社区”,历下区抓牢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这一有利契机,打出“线上点单+线下服务、企业认领+团队实施、政府资金+公益基金、专业特长+行业优势”四套组合拳,实现“精准化供需对接、项目化长效运作、多元化资金筹措、品牌化宣传推广”四个目标,“四加四化”模式凸显出强大的创新力。

历下区34个党政部门、13个街道和117个志愿服务团队,共同组织实施志愿服务“爱心伙伴”项目计划,服务对象覆盖全区131个社区。继2021年首批策划推出123个志愿服务“爱心伙伴”项目后,2022年梳理推出项目151个,2023年优选推出180个。目前共接收76家爱心企业定向捐赠,开启了政府社会双向互动参与的新模式。

在“政府资金+公益基金”的双重助益下,创新了“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依托区直部门牵头组建的21支区级志愿服务队、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牵头组建的36支专业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以及10余个区级行业协会,志愿服务活动凭借专业特长和行业优势,涌现出“百课千讲”民生公益大课堂、“文艺轻骑兵”微宣讲、“仁德至护”爱心助浴、“爱救在身边”应急培训、“胡同管家”社区服务等一批专业强、水平高、有特色、受欢迎的志愿服务品牌。

自此,全区志愿服务工作思路更系统、框架更稳固、内涵更深入、外延更精准、生命力更旺盛。

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发现美德、崇尚美德、践行美德”的浓厚氛围中,历下区正在努力构建一种自带胶片感的生活。这种生活,氤氲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润的道德滋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目前,全区19万注册志愿者、4056支志愿服务团队,活跃在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2万场次。这些精彩纷呈的志愿服务及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在人与人之间心手相传。

日复一日的传承中,亲手“种下”一个熠熠生辉的“太阳”,期待收获的,是一个属于国际化一流中心城区“闪闪发光的未来”!

(陈鸣飞,图片由济南市历下区文明办提供)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