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光“架桥”,让红色资源不断闪光!
中国网 2023-05-26 13:18:36

 建党初期,莱芜是山东农村党组织开展活动最早、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山东省委遭到严重破坏的危急关头,莱芜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建立中共山东省工委,“挑大梁”承担革命重任;

抗日战争时期,莱芜涌现出了“爆炸大王”李念林,莱芜版“狼牙山五壮士”刘俊林等一批英烈人物;

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杰出歼灭战和运动战”的莱芜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莱钢、张家洼、新华机械厂、山东人民印刷厂等20余个“小三线”建设项目如火如荼,给新中国以崛起的底气;

改革开放以来,泰山钢铁、房干村、郭家沟村等全国先进典型层涌叠现,让莱芜继续挺立在时代潮头……

前几天,笔者受邀走进济南市莱芜区进行参观走访,一圈儿看下来,真真被这里殷实的红色家底“炫”到了,红色精神在这片热土建设发展上不断释放着强大推动力。

轰轰烈烈的历史

在一天内,笔者参观了莱芜区内三处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展馆,得以初步认识了莱芜区红色气质的一面。

笔者首先来到了位于莱芜区牛泉镇鹁鸽楼村的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刘仲莹烈士故居)。80多年前,一群年轻的共产党人在历经艰辛探索后,在这里自主成立了山东省工委,成为山东党组织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里就是山东的“红船”。山东省工委的建立,改写了山东省委迭遭破坏的历史,革命之火从这里燃遍齐鲁大地。

随后,笔者来到山东小三线纪念馆(709文化产业园),这个与电影“你好,李焕英”中场景十分相似的园区,是目前山东省内唯一全面、系统介绍“小三线”建设的专题纪念园区。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20世纪60年代,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听从党的召唤,背起行囊远离家乡,从四面八方来到莱芜南部的大山里,轰轰烈烈建设三线工程。挑沙运石、搭桥修路、挖山掘洞,硬是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盖起了一座座工厂。在纪念馆内,一幅幅老照片、一台台老机器,向笔者无声讲述着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最后,在解说员的带领下,笔者参观了泰钢精神主题展览馆,了解了一代又一代泰钢人“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靠党的领导和不断改革创新,在“一穷二白三无”的“小钢联”废墟上,筑起一座不朽“钢铁泰山”的奋斗历程。

这些红色资源,一头系着风雨飘零的过去,一头连着蓬勃发展的未来。令人欣慰的是,那些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已成为莱芜淳朴厚重的红色气质。

浩浩汤汤的未来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在理想信念上,莱芜区可谓“筋骨壮,心志强”。莱芜是革命老区,境内有开发价值的红色资源数量多、分布广,150余处红色旧址遗迹遍布在莱芜区各处,形成了山东境内最系统、最完备的红色资源体系之一。

笔者注意到,近年来,莱芜区投资近2亿元,先后打造房干精神展馆、山东小三线纪念园、山东省工委旧址等党性教育基地15处。闪闪发光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成功吸引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群众60余万人前来参观学习、接受教育,逐渐成为面向济南市、辐射山东省的重要党史学习教育、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现场教学基地,成为济南最靓丽的红色历史文化新名片,也带动形成了一批乡村振兴样板村、示范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守着红色富矿,未来的莱芜区值得期待。听闻,下一步,莱芜区将全力做好红色资源充分挖掘与开发利用的结合文章,探索红色资源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相结合,做活“以红带绿”发展新文章,形成党性教育、红色之旅、绿色农业有机融合新局面,带动形成一批乡村振兴样板村,真正让这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宝贵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

今天,重新翻阅历史,不仅是为了重温过去,更是为了启迪当下;不仅是为了铭记光辉,更是为了昭示未来;不仅是为了回望初心,更是为了笃定前行。

面向未来牢记使命,面对挑战,我们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文/图:翠发)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