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方水土中找寻乡土资源;打造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农特产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打通产业链条……春潮涌动中,万物竞发时,广袤乡村正迎来新一波振兴浪潮。
在“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把“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重点任务的指导下,以农业产业为首,稳住农业农村发展的根基,助力文化旅游与乡村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激发农文旅产业的强大活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将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能。
位于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石子口村,石屋、石墙、石头巷,村里80%以上的民居是石头房子。曾经,村里人守着石头堆刨不出几个钱,村集体连续多年零收入,全村206户人,能出去打工的几乎都走了,石头房子被闲置甚至破损坍塌。
2021年,章丘全面推进党建引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这个地处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齐长城脚下的小石头村转变了发展思路,将石头房子视为独有的资源,动员村民将闲置石屋入股党支部领办的置业合作社,通过引入文化旅游公司对村内的40多套石头房子改造升级,打造出以二十四节气命名的精品民宿。
与此同时,石子口村整合扶贫项目资金、村集体自有资金和村民入股资金,发展共享庭院、非遗一条街等项目,通过餐饮、客房、开心农场等解决了50多人就业。“动员村里的贫困户把自家不用的石屋入股村置业合作社,不到半年拿到分红1600多元,再加上跟着村里的劳务合作社打工挣钱,一年可实现收入4至5万元。”石子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化伟表示。
变“等钱帮扶”到“主动赚钱”,依山傍水的生态石屋迎来送往,伴随着袅袅炊烟,升腾起欢声笑语,在小小的村落里寄托乡愁、探寻诗意,这里成为周边市民休闲游玩的首选之地,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村集体年收入过80万元的富裕村。
如今的石子口村借助绿色旅游发展成为“打卡网红地”,石养山居在该村打造乡村美学综合体,带动周边三槐树村、大寨村一同受益。
在乡村旅游中,注入文化的魂,同时也要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不光要有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还要有乡村文化内容的物态化、节目化、项目化,留得住绿水青山和悠悠乡愁的同时,更留得住游客。”文祖街道党工委书记夏方俊表示。
青野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音戏的发源地,今年来,青野村抓住济南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建设的契机,以党建为统领,以文化振兴为基础,以打造“中国五音戏之乡”为目标,深入挖掘和传承五音戏这一地方戏曲瑰宝,发挥时代效应,建设五音长廊、五音戏博物馆、五音戏传习所,修复古戏台。
同时,盘活村内闲置资源,流转土地150余亩,村集体增收20.5万元,投资100万元建成五音食府,对外出租,增收6万元,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85万元以上。
正值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舜耕九州生态庄园正式开园,项目所在的文祖水河村被授予“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同日,舜耕九州劳动实践基地揭牌,“齐鲁古道·文旅走廊”精品旅游路线发布。
投资3000万元的舜耕九州农业休闲观光项目集生态旅游、红色研学、劳动实践于一体,甫一亮相,便以文祖街道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的“起步区”之姿,带动周边6个村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20万元。
与此同时,投资1.6亿元的多彩农庄田园综合体、投资1500万元的百菇园等项目先后落地文祖,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驱动产业升级。
其中,百菇园为山东农业大学产学研基地,项目区菌种研发、种植品种包括羊肚菌、桑黄、金耳、赤松茸、黑皮鸡枞等珍稀食用菌,直接间接带动800人就业。公司与鹁鸽崖、王黑村劳务股份合作社签订用工协议,每年增加两村村集体收入56万元。
以“齐鲁古道·文旅走廊”为轴心,规划出三德范、锦屏山文旅核心区,大寨非遗文化区,东张山水体验区,驻地文创产业区,三元都市田园区——“一廊五区”,进一步丰富文旅业态,把特色优势做成产品,把丰富产品做成产业,把农文旅产业串成链条。
“文祖探索成立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将15村15企纳入联盟,搭建起村村联手、村企合力的产业联合发展新平台,实现组织联建、产业联合、资源联通、人才联手、效益联享。”夏方俊表示,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文祖“五色产业”发展地有声有色。
除了石子口村绿色旅游成打卡网红地,薯立方投资8000万元建成红薯全产业链,年销售额2亿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分配产业项目收益达109.6万元,助力“红薯走出国门”;鹁鸽崖投资300万元发展养鸽业,带动两村集体年收入增加达20万元以上,“小白鸽变成大产业”;济南源信昆虫养殖有限公司落户东田广村,年出口销售额达200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8万元,“黄粉虫嬗变成蝶”;济南源虎食品公司投资2000万元,在黑峪村壮大黑猪生态养殖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2万元,“黑猪释放新动能”。
一方面布局发展和引导支持一批诸如源虎黑猪、薯立方、多彩农庄田园综合体、百菇园等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建设理念先进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集约农业,让区域农业跳出一般大宗农产品生产的窠臼;另一方面努力打造“文祖优粮”公共区域品牌,形成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农业筑基、文化搭台、生态牵手、旅游唱戏。“这种深度协同与融合,有助于打造一种可持续的文化生态游,结合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与交通区位优势,构建系统性、全新性的乡村全域游格局。”对于章丘文祖街道以“诗画文祖”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去建设模式,以“一廊五区三带”实现空间上与产业上的集约,通过廊道隆起,带动两侧辐射全面振兴的发展模式,乡村规划师给予了极大认同。
作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创新名片,文祖借势章丘“三变改革”的东风,实现了跨越式“振兴”,成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和亮点。
如今,山东各地在推进文旅融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挥农业产业化发源地优势,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各美其美。通过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全省上下一盘棋:推动农村产业从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真正实现项目有特色、农业有效益、乡村振兴有抓手,富民增收有保障。(陈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