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是山东省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支撑体系重点建设项目。自2014年招生以来,学院坚持校政企多方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致力于走好海洋特色办学之路,加快海洋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增强服务经略海洋能力。
“近年来,威海加快建设十大高端特色产业园区,集中力量培育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在此基础上,学院扎根威海地区,对接当地产业园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融入产业集群发展,在为服务区域经济培育专业人才上下大力气。”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星淘说。
护航区域渔业经济绿色健康发展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作为目前中国北方唯一的海洋职业学院,从成立之初,其定位就很明确:发挥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的优势,把学院打造成海洋领军人才的集聚基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海洋科技成果的中试和转化基地。”威海海洋职业学院院长张宗军为全校师生定航,向海洋进军!
学院海洋生物系受威海市政府委托,成立海洋生物健康促进中心为该市海洋生物疫病监测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等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支持。
威海市海洋生物健康促进中心,护航区域渔业经济健康绿色发展,构建科学规范的海洋生物疫病防控体系。15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高效运行,已通过国家水生动物防疫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验证,将重点开展海洋生物疫病检测、海洋环境监测、微藻研发、药物分析、饲料加工等技术研究和产业服务,为区域海洋经济创新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海洋生物疾病逐年增多,为绿色健康养殖,降低养殖风险,该中心实时监控当地优势品种大菱鲆、海参、鲍鱼、南美白对虾等,开展海洋生物的疫病病原调查,升级疫病防控技术,研发生态高效水产药物研究,全力攻关水生动物防疫监测工作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威海市海洋生物健康促进中心负责人马贵范如是说。
与此同时,学院持续优化教学科研环境,改建1600平方米综合实验室,设置生物功能区和化学功能区。化学功能区包括7个功能实验室,配备各类仪器设备50余台,可承担水环境监测调控、污染环境预防控制等项目,已成为山东省内和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基地,为科研成果转化开辟了新途径。
助力当地海洋食品产业蓬勃发展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食品与药品系,以海洋生物食品产业链生产为基础,引入和整合研究机构、企业、技术服务机构、溯源机构、品牌培育和传播机构,形成政研企宣多方结合的完整生态链条,旨在提升威海海洋产品整体品牌价值。
2017年,海洋水产食品专业群立项为山东省品牌专业群。依托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在技术技能人才互聘互培、教学创新团队共建、校企资源共享、技术产品共研、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多元评价、专业及课程动态调整等方面多元合作,探索的海洋食品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卓有成效,服务当地海洋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融入双元育人模式,将校、企紧密结合在一起。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沃土,企业提供专业平台实践,促进教师学生双向提供,学院反哺企业、城市发展。”食品与药品系主任顾晓慧。
李银塔,2019年博士毕业回国后,放弃了在大城市的优厚待遇和发展机遇,毅然回到家乡,主持建设牡蛎机械化采收项目和牡蛎绿色生产车间改造、海带食品开发等相关工作,充分借鉴国外的牡蛎生产技术,结合专业学习知识,逐步实现了牡蛎养殖的机械化转变,有效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与此同时,院系依托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产业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室等,先后与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威海百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威海紫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龙头企业、研究单位合作共建科研创新团队,目前建成1个威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动承担企业横向科研课题,服务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参与制定行业企业标准12项,开发系列果蔬深加工产品、海洋生物深加工产品12种,师生申报发明专利35项,每年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50多项,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上亿元。团队教师获得“威海市校地人才”、“威海市乡村振兴首席专家”、“荣成市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以创新服务需求为导向,铸就创新技术平台新高地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人才培养范式的深刻变革,在性格塑造、精神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当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抓手。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提出“四融合”双创教育理念。建设思想文化平台,促思创融合。以文化自信带动创新,将“坚定信念、爱国奉献、爱岗敬业、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等价值观融入到双创培育过程,锤炼意志品质,彰显双创教育的人本价值。
建设科技研发平台,促科创融合。面向区域产业,牵头成立18个省市级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开放专项资金,出台《成果转化促进激励办法》等12项文件,实行教师进平台、学生进项目、教学进现场“三进”制度,师生协同创新,连续5年支持科技研发项目117项,金额233.3万元,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融通技术技能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以技术转换与服务为硬核,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培养新模式。
建立双创竞赛平台,促赛创融合。以解决需求为核心,以科技成果为支撑,组建跨专业、跨院系创业团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双创类竞赛。出台竞赛激励与管理办法,建立团队选培和大赛成果转化机制,每年企业冠名举办20多项双创竞赛,学生参与度达90%以上,成为检验和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平台。
与此相得益彰的“课创融合”,则着力于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相对接、课程体系建设与企业岗位技能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创新意识相对接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理念”的课程教学标准;制定《学分认定与置换管理办法》,实现“专业与创业相结合、创新与创业并驾”。
与时代相呼应,电商王牌呼之欲出
电子商务产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以“专注行业应用,提供行业定制服务”为特征的细分市场时代。传统教育无差别化的人才培养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个性化、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成为必然。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电子商务系适应这一新变化,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OBE成果导向理论,构建了“三元三化”人才培养模式。“三元”,是校政企联合“三元”共育模式。“三化”,是“岗位序列化、专业方向化、学生发展个性化”。如电子商务行业岗位划分为“电商美工、电商运营、客户管理、电商物流”等。
1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省级众创空间,堪称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的标志性“地标”,也为荣成的城市发展孕育了“海院活力”释放电商里的“海洋味道”。
“这里不仅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区等14个功能区,而且有代理注册服务、代理财税服务、货源对接服务、仓储物流服务、投融资服务等15项优质服务。”
目前,基地成功孵化出70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孵化存活率在90%以上,学生企业3年产值逾4000万元;作为山东省高职院校唯一代表队,先后获得包括中国“互联网+”省赛银奖、铜奖在内的奖项30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被团中央授予“KAB创业俱乐部”,蝉联两届“全国百强创业社团”……
在电子商务系主任童红兵看来,基地孵化出来的不仅是一个个创业项目,更是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同时也是“与城市同呼吸”的不竭动能之源。
“这支团队从一开始只是帮企业做美工、运营、客服,而今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已延伸到短视频拍摄、抖音号代运营、拍段子、拍短视频、民宿代运营等多项服务。”
这为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新亮点,既是学校着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结果,又离不开威海一流的营商环境。荣成的电子商务扶持政策特别好,电商销售做得好的都申请到了扶持资金。例如,每培养一个拥有两万名粉丝的“网红”,就可申请2000元补贴。荣成和威海的政策红利,海洋职院都能享受到。
与学生同呼吸!毕业、就业零距离
做好“拓岗访企”专项活动。
多年来,学院班子成员通过持续实地走访考、邀请企业入校洽谈等途径先后对接了威高集团、威海金泓集团、歌尔集团(荣成)、捷普电子等120余家本地重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并签订校企实习就业合作协议,以专业优势联合本地产业优势,为毕业生留威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重点推进毕业生留威实习就业。
学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学生实习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关于加强学生实习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院实习管理工作,明确要求学院实习工作要以本地为重点,实行统筹和规模化管理。在加强与学院校董单位、威海市重点企业的合作基础上,推动校企“订单式”培养深入落实,探索实施现代化“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促进学生本地实习就业。
强化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工作。
学院将威海市、荣成市引才优惠政策“百千万英才计划”及“金政15条”等纳入学院就业创业课程体系,通过指导教师的普及和解读,确保每一名在校生读懂学通利好政策;利用思政实践课程、群团实践活动有计划的组织讲座、观摩、走访,让学生深入了解威海的历史、文化、人文、产业等情况,逐步使在校生实现从陌生到熟悉到热爱,把建设地方、服务地方、发展地方作为共同的感情、共同的事业。
以本地优质创业推动本地优质就业。
学院全面打造以“乐业威海”为主题的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学院资源,引入政府资和本地优质企业资源,构建政府支持、行业企业协作、学校主导的开放性、市场化运营的双创孵化基地。2022年新增注册大学生创业企业30家。学院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就业创业服务,形成了浓厚的双创氛围和底蕴,将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实现优质创业带动优质实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