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看山东|千年文脉,沂水情长,文旅融合谱写新气象
中国网 2022-10-29 17:25:20

编者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的精神引领。近年来,文化大省山东致力于“美德山东”建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站在了时代前沿,推动了全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发起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将深入山东各地,展示“美德山东”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切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在齐鲁大地的中部,有这样一个不大的地方,它因水而得名,被誉为“齐鲁水塔”;它因地理而出名,处在淄博、济南、泰安、临沂、潍坊五市的结合部,被称为山东省的几何中心;它因历史而闻名,齐长城挺起了它历史的脊梁;它因不朽的爱情神话,诉说着不老的传奇......

这就是沂源县。如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征程的道路上,在文化“两创”的大潮中,与时代同频共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峰峦叠嶂齐长城,千年风霜话沧桑

齐长城遗址横亘于齐鲁大地,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始建于春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建的规模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距今已2500余年,是我国现存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长城文化遗产。

齐长城凝聚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齐国作为东方泱泱大国的强盛雄风。齐长城沂源段全长43827.7米,宽6至8米,途经沂源县南鲁山镇和悦庄镇两个乡镇,共长约20944米。

神奇的自然力量造化成沂源县境内独有的齐长城风景带。该县依托齐长城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开展“文旅融合非遗进景区”旅游活动,实现了乡村旅游与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与民风民俗、非遗节庆等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

触摸凝固历史,感受千年沧桑。

保护齐长城文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沂源县扎实做好齐长城的文化保护工作,出台了《沂源县全面推行文物长制实施方案》,全面建立了县——镇(街道)——村(社区)——文物保护员的四级文物保护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更好地展示更多、更好、更优的“齐长城”作品。

沂源县文物主管部门委托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和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为齐长城沂源核桃崮段和水泉溜西山段编制了保护修复方案。其中核桃崮段保护修复项目已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并拨付专项保护经费285万元,按照文物保护的规范,依据设计施工图要求,开展了齐长城抢救保护工程,以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为原则,以改善齐长城本体保护状况和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为目标,开展了抢救性保护修缮。

万里齐长城,千里齐文化,齐长城是齐文化的载体,齐文化是齐长城的气韵。古老的齐长城在重点保护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沂源县从齐长城生态保护和修复,再到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多方发力,文旅融合让齐长城文化“火出圈”。

沂水之源润神话,牛郎织女续情长

永不凋零的神话: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出在哪里,却鲜有人知。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考证,发现“牛郎织女”故事源于沂源县燕崖乡。

燕崖乡拥有我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

为此,沂源县被认定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承地,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牛郎织女传说之乡”,2008年6月,“牛郎织女传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上银河,地下沂河。”自明清时期,牛郎织女传说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沂源县文化生活之中,沂源县至今沿袭着养蚕、耕织、乞巧、祭庙等习俗,每年七夕节也成了当地年轻人期盼的情人节,在沂河岸边,织女洞前热闹非凡。

为将不朽的爱情传说故事,不断拓展其内涵,丰富其文化形式,打造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沂源县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五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使其成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旅游盛会,成为沂源特色文化名片,成为拉动文化旅游经济的新引擎。

2022年8月4日,沂源正式发布“牛郎织女”IP形象。牛郎的“蓝衣斗笠”,织女面若明月,辉似朝日,本次IP形象的发布,为“牛郎织女”人物形象制定了标准化的起源地版本。更以创意性构筑“牛郎织女”传说以城市为载体的传播形式,丰富“牛郎织女”文化内涵,让“牛郎织女”传说走入现实生活,赋予沂源城市人格化的魅力与亲和力,散发浓浓的爱的温度,让沂源故事更生动,沂源声音更响亮,沂源底蕴愈加丰厚。

星星之火燎原势,红色电波传四方

618电台,深藏在沂蒙山内永不消逝的电波。

1960年代,中央军委一纸密电送达济南军区——“为保证一旦发生战事党和人民的声音不中断,中央军委决定在华东地区秘密建设战备电台一处。”闻令而动,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亲自选址,决定在沂蒙山区建设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战备台,代号618。

从1966年5月20日建设,到1972年试播,1974年正式播出,再到2022年,正式揭秘。半个多世纪的不间断秘密播音,是绝对忠诚的初心的见证,更是红色血脉的延伸。

时至今日,作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战备电台,618电台常规转播中央、省、市四套广播频率节目,信号覆盖淄博、临沂、潍坊等13个市县。

红色电台揭开了神秘面纱,焕然一新,再出发。

进入新时代,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入挖掘618战备电台背后的思想内涵,将当年任何外人不得靠近的战备重地,聚力打造成红色精品工程。

电台坑道内大大小小70余个房间均按照战备时的原貌呈现,播音室、导播间、监播室、警卫连部、以及能解决战时水源问题的地下水库等,一切风貌如昨。

坑道内的一个个主题陈列室,分门别类地展出了不同年代的电台、电报、电视等设备实物。红色影片《英雄儿女》中王成所背的同型号电台也收藏其中。不禁让人重温王成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经典画面。

随着红色资源“亮起来”,红色遗址“活起来”,在618电台布满时代碎片的幽深坑道,让置身其中的人们以重温经典场景的方式,汲取红色精神。

现如今,618电台,已经荣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小学红色研学教育基地,为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红色价值愈发凸显,释放红色资源更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使其成为一本浓缩的红色文化“教科书”,一部激励奋进精神的“活教材”,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文:张严,图片来源沂源县委宣传部)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