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海学院:打造大数据人才培养的精准育人模式
中国网 2022-07-05 16:40:40

青岛黄海学院大数据学院为快速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要求、实现产学协同内涵式发展、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摸索形成了“需求引领+跨界融合+精准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需求引领,做好专业建设“加减乘除”

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时代性话题,数字化转型的面向对象是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数字化技术。专家预测未来十年,最确定发展的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万物互联。人工智能、IoT、5G等技术的彼此叠加必将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生态体系。

2016年以来,学校组织人力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的人才需求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产品创新、新媒体运营、项目管理等能力需求进行调研,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做专业建设的加减乘除,形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简称:大人物)”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建设思路,逐步梳理出数字化技术人才、数字化应用人才、数字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

跨界融合,提升协同育人实效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并且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数据学院教师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通过师生同创、以赛促学、以证代考的过程实施,最终实现培养面向行业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目的。

项目驱动,师生同创。近年来学院教师积极拥抱科技,主动实践项目式、交互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依托师生共创工作室,取得了多项可喜成绩。学生主动参与老师工作室的项目,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2019年李靖博士工作室获批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项目;张春梅教授工作室,连续多年组织全国数学建模大赛,荣获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17项,山东省一等奖49项,山东省二等奖55项,山东省三等奖33项,共计156项,连续多年获山东省数学建模竞赛优秀组织单位。

校地融合,主动服务。积极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到区工信局、高等学校挂职锻炼,结合青岛市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校地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先后与6所部属高校和25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专业共建联盟和深度校企合作。利用政校行企各方优势资源,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搭建了学术专家、行业领袖、技术大拿聚集的人才会客厅。2021年山东省软件行业协会授予学院“山东省软件行业人才培养基地”。2022年5月周瑞涛博士工作室获批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批校长基金项目。

精准育人,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学院坚持为学生搭建可持续发展平台,深化服务意识,不断改善和营造易学易教的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了“人生导师、学业导师、学友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导师育人体系,将“始业教育、日常教育、立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一生一特长、一生一专长”的可持续发展平台。依托齐林老师《E心E议话思政》工作室构建了一个具有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的网络思想教育平台,打造了一支集教育、管理、技术、研究于一体的网络思政辅导员团队,培养了一批成熟、文明、理性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

成果导向,激发动能。“跨界、融合、思考、表达”是学院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平台搭建、成果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学院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子。2022届毕业生考取名校硕士研究生和高质量就业比率明显提升。1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丛国勋同学成功考取西南大学研究生;18经济统计学孙阎辰卉同学成功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李若宇同学在校期间考取华为HCIP认证,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22年通过校招进入华人运通,担任adas助理开发工程师,年薪可观;王鑫同学在校期间考取工业化信息人才证书,大学生活规划清晰、目标明确,目前就职于交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前端开发工作,年薪可观。(青岛黄海学院供稿)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