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凝结了求知问道的理想。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教职工立足岗位实践,把工作中的心路历程、经典案例、育人理论运用到立德树人的实际工作中,在执着思考和深度学习中不断赋能提升。“港湾新视野”栏目以学院教师的研究视角,探讨育人案例中的“港湾样板”。本期港湾新视野介绍智能制造学院周峻安的案例总结——《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下的教育教学新路径新技术新模式》。
学院教师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进入企业实践锻炼,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吸收企业前沿高新技术,形成教师交流培养体系,推动学院人才队伍培养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水平。学院以产教深度融合的方式巩固科研成果、畅通教学衔接、实现岗课融通,实现教育教学水平再提升。
以校企合作探索新路径,巩固科研成果
搭建教师企业实践平台。教师深度融入企业的研发平台,广泛参与企业主导的创新课题,综合提升科研能力。李涛在青岛港口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实践过程中积极参与《规范门机设计材料》课题,研究港机结构形式、材料等方面设计规范,建立港机设计优选材料库,通过工程材料预算,加快项目的响应进度,减少材料品种,降低物资采购难度;参与公司项目《马尾门机吊装方案制定》,通过分析计算吊装部件的重心,在安全系数合理的情况下选取合适的钢丝绳,卸扣等附件;参与《港口生产管理系统》项目,开展系统开发、使用人员培训,现场调试测试等工作。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深度参与企业研发,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企业实践教师以企业科研课题为抓手,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把企业的需求带入学院研究,把学院的科研成果应用在企业生产实践中,校企合作的渠道不断拓宽。周峻安在青岛海泰科模具有限公司实践期间,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将科研项目与企业项目结合,跟随行业知名专家,针对汽车中央扶手箱塑料盖板的模具设计与制造重点研究学习,通过对注塑模具的流道、冷却系统动态模拟,为该制品的模具设计和注塑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改善制品的成型质量。通过研究和学习、迁移和应用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渠道。
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企业实践中,教师通过科研课题不断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在新平台上扩宽校企合作渠道,从而构建了“一轴二端”模式的校企合作新路径,以科研成果为主轴,一端链接实际生产,一端链接高校科研,把校企合作推向新纵深。
以校企合作探索新技术,巩固教学衔接
通过实践学好前沿技术。企业实践教师以“徒弟”身份,跟随“师傅”深入生产一线,接触装备制造行业顶端技术、参与项目、攻克技术难题,不断更新自己的“智库”。将所学知识、所教内容、所用技能有机结合。周峻安在企业学习模具制造CAM编程过程中,深挖技术难点,深入了解模具产品“设计-生产-装配-试模-出厂”周期的新工艺、新技术,积极积累设计、制造过程中的案例素材,把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前沿技术收入囊中。
课堂中理论技术的活学活用。企业实践的成果最终要转化到课堂教学成果上来。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李涛充分挖掘港口设备中的技术内容,作为《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教学素材,并且把“企业堆料机设备的设计与仿真”纳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有机地融合,学以致用,学有所获。刘雪以青岛市“汽车消费券”刺激消费活动为契机,学习汽车销售新方式,并将其及时融入在授课教学中。
以校企合作探索新模式,巩固岗课融通
打造企业实践探索新模式。企业生产走在行业发展最前列,市场竞争倒逼企业开拓创新,以企业实践作为教育教学的开端,能够永立创新发展的潮头。在企业,实践教师及时转变身份,肯于学习,主动参与。周峻安以企业新入职员工培训为契机,了解企业设计生产中最新颖的设计方法和模式,在生产实践中,以最新理念模式为指导,创新设计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实践作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阶梯,极大提高了教师教学内容和实际生产的关联性,让教师可以在提升个人实践、科研能力的基础上,以先进的岗位经验反哺教学,巩固岗课融通,开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模式。刘雪在实践中全程参与4S店岗位工作,从整车销售到售后维修保养,精准把握岗位工作细节,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挖掘了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校企双方通过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平台,进一步开拓了新路径,促进科研成果再提升;教师以企业实践为契机,进一步掌握行业新技术,将行业前沿知识融入课堂;企业实践引领教育教学,进一步探索育人新模式,以岗位经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校企深度合作为学院各项工作增添了强劲的驱动力,也为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实现校企全面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打开了新的思路。(图文由青岛港湾职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