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看山东 | 高密姜庄“非遗小镇”见闻
中国网 2022-05-27 16:43:49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的精神引领。近年来,文化大省山东致力于“美德山东”建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站在了时代前沿,推动了全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发起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将深入山东各地,展示“美德山东”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高密姜庄镇聂家庄村泥塑产业园区内,矗立着一只6米高的泥老虎,瞪着又大又圆的眼睛,憨态可掬又威风凛凛。

泥老虎是当地特有的非遗文创产品,早在2008年6月,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凡到高密旅游的人,都会带上几只这种呆萌、会叫的泥老虎作为纪念。

据传,以泥老虎为代表的聂家庄泥塑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前不久,文化“两创”看山东采访组一行来到姜庄镇,探访泥塑背后的非遗故事。

泥叫虎——全国唯一会叫的泥塑品种

“聂家庄,朝南门儿,家家户户捏泥人儿。”走进高密泥塑产业园,就看到大大小小形态各样的泥虎、泥狮子、泥猴等作品,其中以泥叫虎最具代表性。

颇为有趣的是,泥叫虎由前后两截拼接起来,身体中间藏着芦苇杆削成的哨子,握住老虎头尾用力推拉,会发出“嗷呜”的声响。

聂家庄被誉为“中国泥塑之乡”,2008年,“聂家庄泥塑”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的泥叫虎也成为全国唯一会叫的泥塑品种。

引领我们参观的姜庄镇党委书记李梅介绍,在聂家庄,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聂希蔚老人为代表的手艺人们世代传承泥塑技艺,至今仍有40余户泥塑工匠,他们将老手艺与现代文化元素结合,创作出150多个泥塑品种。

对姜庄镇的非遗文化,李梅如数家珍。她告诉我们,除了聂家庄泥塑,姜庄镇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扑灰年画的发源地,这让姜庄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镇。

扑灰年画作为中国民间年画中古老的画种,源于明朝时期,盛行于清代,有着600多年悠久历史。而高密扑灰年画作为独特的画种,享有“中国一绝”的美誉。

王树花的家就在“树花扑灰年画产学研基地”旁边,既是展览馆、又是创作室,还是生活起居之处。作为扑灰年画传承人,她将生活与作画紧紧捆绑在一起:向游览者介绍走廊两边的年画作品,在教学体验馆中展示扑灰技艺,平时则在后院家中的东厢房安静创作。

所谓扑灰,是指扑灰年画制作流程的一道起稿工序,用柳条烧成炭条,勾画轮廓灰稿,定稿后拿白纸覆盖扑捺复制,印出线稿,一稿可拓扑多张,“扑灰”由此得名。王树花4岁跟随爷爷耳濡目染学习扑灰年画,14岁正式开始独立创作,至今已近40年。

“完成一张扑灰年画需要20多道工序。”一头乌黑的短发、个头不高的王树花向我们展示起扑灰年画的制作过程。只见她手执细细的黑色柳条勾勒出人物轮廓,眼神坚定起笔利落,完全不像一位农村大嫂,倒像是一位下笔有如神的工匠。

王树花笔下的扑灰年画作品有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丰富的内容,也有创新题材,被广大收藏者所喜爱。

王树花正在创作扑灰年画

李梅说,高密有四宝,泥塑、扑灰年画、剪纸和高密茂腔,其中姜庄就占据了半壁江山,加上木版年画、剪纸、地秧歌等十几项省、市、高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筑起这座非遗文化小镇的老底蕴。

从直呼“李梅”到尊称“李书记”

“泥塑与扑灰年画,都以姜庄镇为发源地,我们姜庄作为一个镇,能有两项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人是可以说是全国唯一。”我们眼前的李梅,双眸黑亮,梳着马尾,干练而热情,讲到姜庄镇的文化建设时,她有说不完的话,眼睛流露出自信和神采。

作为当地街镇唯一的女镇委书记,李梅一直致力于将散落在各村的非遗文化瑰宝一一拾起来、传承好。去年1月1日,经过两个月的谋划,她选定将农历六月二十四村民赶庙会日作为该镇首届“非遗文化节”。项目一定,她成立工作专班、立下军令状、倒排工期,以“家家户户捏泥人”的聂家庄为重点,系统打造起非遗小镇。

“以前的聂家庄软弱涣散,道路不板正,胡同不通,到处是老旧房屋、乱圈乱占。”对于打造非遗小镇,“一开始村民们都不理解、不支持,见到我就抱怨‘李梅,为什么拆我的屋不拆别人的?’”李梅四处做工作,寻求乡贤能人支持,联合司法、公安等配合,专班雷厉风行,用20天时间拆违建、通胡同,最大程度延续了聂家庄传统村落的风貌。

雁行千里靠头雁,文化振兴也要有能人带动。李梅带领镇上一班人,连天继日,摸排梳理出全镇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文化从业者69人,一一建立台账;引回聂传书等在村民中威信高、号召力强的带头人,争取到了乡镇企业的资金支持。

“我们走访了村里的艺人,他们对保护利用非遗文化非常迫切,让我非常感动。”李梅说,人心逐渐凝聚起来了,也有了启动资金,让她更加动力满满。

聂家庄“中国泥塑之乡”牌坊

第一届非遗文化节如期开幕,各地嘉宾齐聚风景如画的景区式村落,一下子影响就打出去了。李梅说,如今的姜庄泥塑产业园,是姜庄镇“一园、四基地、多点”产业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3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引领带动5000多名群众从事非遗产品生产和民俗文化研发。“传承人与镇上联手,互相分享技艺,抱团取暖,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也参与其中。”提起现在的“非遗小镇”建设,李梅笑得眉眼弯弯,自豪满满。

经济发展好了,泥老虎价格上去了,文化品牌打出去了,现在她到村里调研走访,直呼李梅的人少了,主动喊“李书记”的多了,李梅感受到镇党委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肯定。

传承文化 小学生都会做非遗

在姜庄镇产业园区参观的过程中,每到一处非遗展示基地,讲解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些都是学生们的作品”。仔细看去,活灵活现的泥老虎饰以现代元素的花纹,以扑灰年画技艺创作出的建党百年、防疫、航天等主题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我们不禁惊讶地问,来这里的学生都会做非遗作品吗?李梅神秘地笑着,邀请我们去姜庄小学寻找答案。

还未踏进校园,教学楼外墙上的“扑灰年画”就足以吸引眼球,楼顶“非遗传承,以美育德”八个字传递着学校的信念。在校长杜焕新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姜庄小学的墙报长廊,泥塑、剪纸、扑灰年画教室,学生作品展厅等,欣赏到更多孩子们的作品。

杜焕新说,姜庄小学每周都有固定时间进行非遗社团活动,非遗传承人到校亲自授课,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高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就能独立完成一幅扑灰年画作品。”学生们的作品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有儒家经典主题泥虎,防溺水宣传剪纸,还有学雷锋版扑灰年画。

姜庄小学学生创作的扑灰年画作品

姜庄将“非遗进校园”升级为“非遗在校园”,让非遗文化与美德教育完美融合,与产学研基地研学互为补充,孩子们在传习技艺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

其实,姜庄镇的非遗不仅仅“在校园”。

占地百亩的泥塑产业园,建有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现场制作,亲自讲解。我们走进李连中木版年画工作室,见到了正在桌前雕刻画板的“新成李记木版年画”第九代传承人李连中老人,他戴着老花镜,手上是厚厚的老茧,虽已近古稀,正在细致刻画木板图案。

木版年画工作室隔壁,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陈列在李金波剪纸艺术馆中,李金波被誉为“十大神剪”之一,平日在艺术馆艺术创作,现场授孩子们剪纸技艺。

穿过摆放着琳琅满目泥塑作品的长廊,听讲解员讲述泥叫虎前世今生故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观赏完姜庄镇的老物件;置身镇产学研实践基地,亲历泥塑的加工制作流程,看师傅正给叫虎粘芦苇哨……姜庄镇将非遗文化变为可观、可触、可学、可做的文化形式,真真切切地让高密老手艺“种”在村居,留在景区。

李连中正在雕刻木板

“今年是虎年,我们的泥塑供不应求远销国内外,让村民们真正得实惠。”非遗文化的传承,让姜庄镇今非昔比,这个故事还在延续,发展没有尽头。正如李梅说的那样,文化建设好了,什么都好了,非遗文化的发扬光大,拓宽增厚了乡村产业,村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强,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文字/图    张懿程)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