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滨海开发区新和成精化科技PG项目,投资47亿元,年可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利税21亿元。该项目一期去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建成试车,一季度全面达产。”新和成山东基地党委书记董小方介绍说。
就在近日,潍坊滨海开发区总投资322亿元的22个旗舰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山东万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功能性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厂区举行。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企业的原料和副产品可与海化集团实现产业链高度互补,将进一步加快滨海区新旧动能转换。
“一凤引来百凤鸣”。借力新和成这个“金凤凰”的发展,潍坊滨海开发区近年来不断创优营商环境,聚力精细医药化工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从最初新和成药业“一凤高歌”,到如今新和成药业、国邦药业、福融新材料、万盛新材料、京新药业等一批著名“闽浙”企业纷纷扎根潍坊滨海开发区,联合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园,掀起了新一轮“闽浙”投资热潮。
企业事就是自己事
今年以来,潍坊滨海开发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大力推行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去年8月,山东国邦药业所属的国邦医药集团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募集资金27.6亿元,其中13.27亿元落地滨海区,用于新项目建设。公司之所以把发展重心重新聚焦在滨海区,国邦医药集团董事长邱家军道出了真正缘由。“政府把我们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专员专班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的企业才得以顺利上市。我们浙商有工匠精神,这里有厚道的鲁商精神,所以集团下一步发展重心就在滨海区。”邱家军说。
国邦是最早进驻滨海区先进制造产业园的浙江企业,主营特种精细化学品和动保原料药,是滨海区工业企业中的“亩产冠军”。这些年,国邦感受到滨海开发区无微不至的服务。特别是今年全市推行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以来,针对企业的不同问题,每个部门既当“主角”,又当“配角”,只要是服务国邦的事,都全力以赴。
针对国邦急需先进设备应用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发区有关领导帮助对接引进了全国有名的化工装备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齐鸣斋,这等于引进了一个专业团队,有效满足了企业需求,夯实了企业发展后劲。
“以商招商”口碑相传
“以商招商”,传的就是个“好口碑”。正是基于国邦、新和成对滨海区的青睐和推崇,万盛、京新药业、海翔药业等浙江上市企业也纷纷“相中”这片发展沃土,在此大干快上、茁壮成长。滨海开发区乘势推动以新和成为龙头的这5家浙江上市企业,联合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园。
“我们5家浙商企业携手共进,以高端化、智慧化、生态化为目标,聚焦生物医药、高端新材料等行业,聚力打造千亿级新医药、新材料产业集群,助力滨海乃至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和成山东基地党委书记董小方自信满满地说。
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甘当“宣传大使”,是一个地区营商环境优化最有力的证明。与浙江企业关系密切的福融新材料山东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在滨海开发区建设年产20万吨薄膜智慧产业园项目。这是他们福建总部在山东建设的首个项目,前期历经多地多次考察对比,最终选择滨海,他们也是被新和成、国邦等浙江企业的“滨海故事”所吸引。“不虚此行”是项目负责人颜磊对投资滨海的整体感受。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日前,该项目享受了“拿地即开工”十证齐发的超凡体验。办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登记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证件,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一次拿到手,审批效率之高,即使在发达省份也不多见。
优越的营商环境、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滨海开发区赢得了良好口碑。以商招商,在口口相传中促成了滨海产业与项目高质高效发展的良性循环。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潍坊滨海开发区“拿地即开工”十证齐发审批模式是潍坊市首创。如今,该模式在滨海区已成常态化,企业只要有意,各相关部门就会主动上门办理。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滨海开发区可不仅仅只有这个“一招鲜”。“在网上提交材料后,半小时就取得了施工许可电子证照,特别方便。”山东牛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经理说。去年12月1日,该公司线上拿到了滨海开发区首张全程电子化办理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标志着滨海开发区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了“网上申请、网上审批、限时办结、网上校验、系统共享”的全程电子化审批。
滨海开发区还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零材料、空手办;推出56项主题式服务事项,纳入省“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总门户网站动态管理;推进“跨域通办”,与京深粤沪苏鲁冀川等省市38个开发区互签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框架合作协议;成立“云牵手联盟”,与企业、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安、医保、市场监管等领域的省内191项、省外140项高频事项,均可异地“跨域”办理,实现高频事项异地“一次办好”。
开发区的服务是普惠的,不止于“闽浙”企业,全区所有大中小微企业都可享受均等服务;服务又是精准的,实行一企一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实现全覆盖无缝隙服务,滨海开发区从全区选派391名党员干部担任服务企业专员,对区内399家企业和96个重点项目实行点对点包靠服务,与经济关联部门实现常态化联系指导、街道园区实行兜底服务,共同构建起“一包、一联、一兜底”全覆盖联系服务机制。他们还成立由区领导任组长的人才用工、能耗煤耗、资金等10个问题解决专项小组,还有重点工作专班,共同为全区企业、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截至目前,专项工作小组收集企业反映各类问题877个,已办结865个,办结率98.6%;已协助企业招工5000多人,解决融资需求40多亿元,推动万盛、京新等5个重点项目获得山东省能评批复手续,数量居全省第一,新获能耗指标25万吨。
优质的政务服务和一流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滨海开发区的“金字招牌”,也将为推动滨海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张勤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