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肥城市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实现生产总值207.5亿元,同比增长5.3%,总量列泰安市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78亿元,增长13.9%,总量位居泰安市第1位。
面对复杂形势,聚焦“做到两统筹、夺取双胜利”,肥城亮眼成绩单是怎么干出来的?
数字看担当实 干站位高科学运筹
一季度,肥城实现生产总值207.5亿元,同比增长5.3%,总量列泰安市第1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2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5.5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8.7亿元,增长3.7%……
“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压力下,肥城市做到‘两统筹’,夺取‘双胜利’,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实现了在‘稳’的基础上更快求‘进’。”肥城市统计局局长赵衍军说,透过经济数字,肥城发展有韧劲有活力。
今年以来,肥城市紧紧围绕省委“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和泰安市委“登高望远,奋力争先”总体要求,聚焦‘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精准施策,各级各部门各方面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全力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市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实现了“开门稳”“开门红”。
数字背后是实干,数字背后是担当,更是肥城市委更高的政治站位和科学的决策运筹。
3月29日,肥城确诊一例上海返肥阳性病例。肥城市委市政府科学应对,号令如山,镇街、部门、企业、社区等一呼百应,万千最美的逆行者,无数平凡的“肥城红”,“疫”线冲锋,勇毅前行,用行动筑起一道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防线。
一时间肥城“慢”了下来,但“慢”下来是为了更好的“快”。
4月22日上午,泰安市体量最大、设施最先进方舱隔离点之一的肥城市首家健康驿站正式启用。总舱位1187个,其中清洁舱位131个,隔离舱位987个,功能舱位69个。“从选址、规划、建设到投入使用,仅仅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肥城市卫健局局长吴瑞华感动地说,速度的背后体现的是实干担当,更是市委撼不动的坚定政治站位。
抗疫情,抓发展,春光中,肥城奋力前行的步履铿锵,汇聚的是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
石横特钢集团作为肥城最大的企业,每天有许多来自河北、山西、德州等省市的车辆出入,据统计,每天日出厂车辆达1900余辆次、来厂车辆达1800余辆次,大量货车长时间停滞在疫情监测点,既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不便,也给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针对这一情况,肥城市镇两级创新模式,专门开通了“绿色通道”,在经过“四码联查”审核后,为来往车辆发放通行证,最大程度地节约通行时间。
“镇里联合肥城市交运局和企业,组成联合行动小组,镇工作人员负责执行疫情防控要求,交运局负责核实车辆信息,企业负责为特钢业务车辆办理和发放通行证,最大程度保障了企业正常的业务开展不受影响。”肥城市石横镇党委副书记王启勇说。
目前,肥城市特种钢铁产业形成了以石横特钢集团、索力得焊材、康桥新材料为骨干的产业链条,产品包括棒材、线材、型材、板材、焊材等。1—2月,实现销售收入64.72亿元,工业总产值42.85亿元。
克难攻坚上项目 强动能迸发活力
2月7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肥城市集中开工重点项目62个,总投资218.3亿元;
3月16日,泰安市举行重大产业链项目第一次集中开工活动,肥城市总投资86亿元的18个产业链项目集中开工;
山东瑞福锂业项目区场景
4月25日,泰安市组织召开重点产业链项目暨宁夏汉尧锂电正极材料修复项目签约仪式,肥城市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共签约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57.49亿元……
一码不让抓项目,攻坚克难建项目。今年以来,肥城市在锂电新材料产业培植上,加大项目策划与招商合作,推进延链补链强链,目前已培育企业10家、储备重点项目13个,一季度完成产值12亿元、增长近10倍。宁夏汉尧的签约加入,将进一步助力肥城市新能源产业加速升级、发展壮大,推动产业向全生命周期延伸发展,努力打造锂电产业链条最完善的“泰山锂谷”,助力泰安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锂电产业集群。
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占前介绍,目前新上的碳酸锂扩产项目正进行安装设备。预计项目2022年底建成投产后,锂盐产能将达到7.5万吨,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
据了解,肥城做大做强锂电产业集群风帆正劲,力争年内产值突破50亿元,五年内突破百亿元。
创新实干担当新使命,奋勇争先阔步新征程,肥城扛旗出征,勇毅前行。不到两个月的时间,74个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肥城大项目为新型工业化强市蓄足了强劲动能,肥城工业持续迸发活力。
据了解,肥城市2022年预计开工重点项目349个,总投资474.0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43.71亿元。
大项目就是未来的大产业,就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未来所在。“今年一季度,肥城市500个实施类项目开工437个、开工率达87.4%,完成投资95.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8%。”据肥城市发改局局长刘相伟介绍,目前,8个省重大项目、8个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均进展顺利。46个泰安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3.17亿元、超时序进度14个百分点,夺得2月份泰安市项目建设月冠军,获得省重大、省优选、市重点3个单项冠军。
万木葱郁并秀的肥城,项目建设春潮涌动,一个个关乎工业经济发展、关乎民生福祉的项目正在绘就一幅气势恢宏的壮丽画卷,在桃都大地铺展开来。
深入贯彻落实泰安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动员大会精神,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肥城市突出总投资770多亿元的500个实施类项目,实行“四套班子”全部参与、“点线面”结合的重点项目建设组织领导机制,按照《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流程》,着力破解项目建设、企业发展难题,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
在桃园镇立华冰鲜冷链物流一期工程建设现场,计划总投资10亿元的一期工程项目于3月16日开工,原计划施工工期一年半的时间,后来投资方提出请求希望能提前交工。
“尽管面临很多不利因素,还是做出坚定承诺提前半年交工,信守承诺是我们兴润建设集团也是肥城建安的品牌。”兴润建设集团第五分公司经理邱士新说。
肥城建安产业链链主企业、兴润建设集团董事长李云岱话语铿锵:“肥城建安信守承诺是品牌,工程质量更是品牌。”
向千亿级目标进军,目前,肥城市以兴润建设集团为链主企业,加快打造建安总部经济区和建安制造产业园,年内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要素聚集有保障 信心满满向未来
开办企业提交材料后,错过电子签名材料需修改被退回不知情,许可证到期忘记延续……怎么办?
肥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创新工作方法,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从材料指导、签名提交、证照领取,到领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等,即时向申请人推送业务办理进度信息,提醒申请人及时办理。上线短信“云”提醒功能变“坐等办事”为“主动找人”。目前已对食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等32项业务纳入提醒范围,累计发送信息1.2万余条。
“今年初,我们在重大项目审批上聚焦聚力探索创新,创建‘4S’项目服务机制,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添动力、增活力、提效力。”肥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尹丽介绍,“4S”机制就是加强策划生成(Scheme),完善调查分析(Survey),创新超前服务(Service),跑出最快速度(Speed)。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今年以来已有4批42个项目进入泰安“绿卡”项目库,项目数量、投资额度、推进速度均列泰安各县市区首位。
如果说营商环境是最大的要素,那么政策、资金、人才聚集,带来的是肥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韧劲和活力。
抢抓泰安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机遇,肥城市围绕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化工三大优势产业,统筹抓好建筑安装、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加快布局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培植壮大特种钢铁、建筑安装、锂电新材料、盐穴储能储气、环氧高端化工等主导产业链条,全面实行“链长制”,打造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强链补链“共同体”。实施2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20家科创型企业“双20强”培育工程,鼓励企业深耕主业、扩规升级,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深化工业互联网部署应用,鼓励规上制造业企业技改扩规,落实“3%+1.5%”财政激励政策,依托省市企业技改集成服务商队伍,持续开展技改供需对接。
“我们持续深化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对接合作,吸引专家团队设立研发、实证中心,全力打造国家级储能储气调峰中心。”肥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边院镇党委书记董振表示,远期目标是建设千万千瓦级盐穴储能调峰基地、10亿立方米盐穴天然气储气库基地和百亿级储能储气装备制造基地,最终目标是建成国家级盐穴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据肥城市工信局局长赵恒军介绍,2022年肥城将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2022年将培育营业收入过400亿元企业1家、过20亿元企业5家以上。”赵恒军信心满满、底气十足。
金融“活水”注入,企业做大做强。围绕重点产业链肥城市金融发展服务部门引导各驻肥银行精心筹备了51个银企项目,金额达到122亿元,截至3月末,为石横特钢、昌盛特种石墨、鲁泰建材等29家企业授信96.31亿元,为24家企业放款39.55亿元。
“截至目前,驻肥银行为‘双20强’企业发放贷款22.39亿元。截至3月末,全市工业贷款余额141.92亿元,较年初增加7.85亿元。”肥城市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峰说,目前,重点围绕泰鹏环保、隆泰金属等5家已启动上市挂牌程序企业,安排专人盯靠,畅通“绿色通道”,全力推进上市。
人才破解困局。为解决企业招才引智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问题,肥城发挥政府统筹调控作用,在外地建设展示市优势产业、人才政策的“市外会客厅”,搭建洽谈项目、对接人才的平台。肥城市科技局局长张鹏介绍,在加大科研扶持力度上,按照企业技术开发合同和技术转让合同当年实际发生额的20%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助,2021年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额17.46亿元,认定技术交易额(免税额)4720万元,其中在税务系统享受免税政策的金额3920万元;落实企业与高校技术合同补贴94.76万元,有力调动了企业对外人才招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通讯员:纪宗玉,孙梦涵,摄影:聂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