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当下济南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情况复杂,防控任务依然繁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济南市槐荫区面积最大的街道——吴家堡街道辖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最美“逆行者”,他们是60后,步入了职场暮年;他们曾是老兵,保持着那份当兵的激情;他们党龄近三十年,赓续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信念;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机关干部也好,基层人员也罢,不分彼此;防疫分工不同,卡点、小区门口、办公室.......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抗疫有我,老兵不老。
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
“一天至少18个小时在岗”“可坐、可站、可溜达10平方米范围”“敲键盘、看数据、做登记、打电话”......如果有这样一份防疫工作交给你,你会接受吗?你能保证完成任务吗?请不要急于回答。如果看作是风吹不到,雨淋不着的防疫美差,那么,吴家堡街道民生保障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振瑞真心想与你换一换。如果不信,不妨了解一下刘振瑞的常态工作后,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再进行回答。

“辖区内3.1万人,施工项目工地数十个,按照辖区划分小区近百余个,人口情况要及时更新掌握,随时变化。以一个密接者的排查时间为例,至少是6个小时以上,单单电话摸排数量达数百个,其中不包含空号、关机、不接听的情况。每天回家晚上12:00是早的。”这些仅仅是刘振瑞工作的一小部分罢了。
“要坐住板凳,你要是坐不住板凳,你别来,来了也干不好。”在交流过程中,刘振瑞总是提及这句话,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关系重大。首先要做好百姓信息保密工作,只有这个岗位上的人掌握着大数据,你不能有一刻的离开,所以要坐得住。第二,每天工作时间不固定,因为我们负责着区疾控中心、辖区公安机关下发摸排流调等任务的落实工作,你要随时进入工作状态,第三,也是最难熬的,工作时间在18个小时以上,平均三、五分钟就有一个电话,想休息可能吗。”刘振瑞虽轻描淡写地说着手上的工作,而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疲惫,带有血丝的眼睛却说明了工作的繁重程度。
轻伤不下火线,忠孝难两全,坚持就是胜利。
在刘振瑞办公桌的抽屉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小药瓶儿,这些都是他刚从医院做完检查带回来的,还没来得及往家里送。
“没办法岁数大了,都是老毛病,长时间坐着手就不停地发抖,双腿发麻,都是脑供血不足导致的,医院都熟悉了,到了就知道检查啥。只要是不影响工作,就要坚持,坚实就是胜利。”

不仅如此,刘振瑞80岁的老母亲,由于身体原因一直在医院医治,始终由自己的爱人照顾,两个月来,刘振瑞没有时间去探望老人,心里总不是滋味儿。
“我老伴儿不是党员,胜似党员。劝我不要担心家里,只要做好工作即可,这是最关键的。这对于我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在刘振瑞的对面是一名80后工作人员,七天前刚刚调派到民生保障服务中心配合刘振瑞的工作。说起刘振瑞,小伙子连连竖起大拇指。

“我工作了七天,感觉就有点扛不住了,长时间睡眠不足,精神高度紧张,晚上10点钟电话一响就知道,今晚就别想休息了。我们年轻人可以抗一抗。刘主任快60岁的人,快退休的年龄了,还这样和我们年轻人一样干,带着我们干,我们真的是佩服,也真正地见到了什么是党员。”
对于刘振瑞的坚持与付出,众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而刘振瑞的想法很简单。“我转业回到地方了,我还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是一名党员,就要全心全意的服务。我不能给军人抹黑,更不能对不起我胸前佩戴了近30年的党徽。”
看过刘振瑞貌似简单工作的剪影,扪心自问,你真的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淬火成钢,站好最后一班岗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太不适应了;太不容易了;太刻骨铭心了。”济南市住建局离退休处正科级科员王斌谈及本次下沉吴家堡街道第三检测点参与防疫防控的经历,激动不已,颇多感慨。

王斌,56岁,37年党龄,军转干部,87年转业进入地方工作,至今35个年头,虽然脱下军装服务地方多年,早已成长为一名处室的领导干部,但身上依然保持军人的作风。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秉承着军人的信念,王斌开始了第一天的街道防疫工作。
“太不适应了,首先是距离,往返距离在50公里,我家是东南角,这里是西北角;再一个是时间,每天早上6点之前必须到岗,我不到五点出发;还有就是工作强度,晚上10点以后结束是最早的。”谈起第一天的工作,王斌说,就是一盆凉水浇得透心凉。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作为退伍老兵的王斌,心中燃起了斗志。凭借多年良好的身体素质,迅速地调整生活作息时间,克服了早起晚睡的问题。在检测工作中的详细了解工作细节,在检测间隙,走访了解检测点周边环境与百姓情况,让自己及时融入到检测点工作当中。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火辣辣的太阳,不间断的群众,不停地提醒与要求,不停地记录书写......组成了吴家堡街道第三检测点白天工作的全部。
“我们第三检测点,是吴家堡街道12个检测点中,涵盖了街道办事处驻地周边所有开放式小区,老旧小区,无物业管理小区以及德迈工业园区的检测点。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大,群众素质参差不齐,很多老年人不会操作手机,甚至是没有手机,只能靠人工手工录入。通常情况下,8000人社区需要15名防疫工作人员进行保障,我们这里2500人则需要31人,无形中带来了很多的工作量。”吴家堡街道纪工委副书记徐玉龙真的是一肚子的苦水。
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任务,王斌毫无怨言,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每晚工作结束忙到最后。“帐篷我来抗,群众我来组织,记录我来写,情绪不稳定的群众我来劝。”在检测点,王斌每次都是冲在前面,干在前面。
“中午的时候太阳晒,眼睛火辣辣的疼,输入信息的时候,很多时候要问很多遍,而且填写的时候要时常蹲起,时间久了,回家真的是直不起来了。一天不到4个小时的睡眠,有点不太适应,但要坚持是没问题的。”
圆满完成任务,一切重新开始。

由于疫情防控工作的调整,截止2022年4月26日,吴家堡街道第三检测点完成已有检测任务,更换检测地点,其他防控人员重新投入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去。
这一天,也是王斌下沉街道加入疫情防控工作的最后一天,大家都劝他早点回家,终于可以回家睡一个安稳觉,与妻女团圆,本是件开心的事儿,王斌却不想离开,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女儿一直在外地上学生活,回来后还是第一次连续一周没看到我。我爱人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家里我管不了。她对我说,要起到党员应有的作用,你不是做给谁,而是为了群众。”
结束一天的工作,正当王斌想要安静地地离开时,却响起了一首他熟悉的老歌《送战友》。“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响起驼铃声......”一位曾经的老兵,一名年近花甲之人,一名参与防疫的最美逆行者,破防了,与街道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相拥在一起,泪花也夺眶而出。这是不舍的泪水,是浇灌每一个人铸牢疫情防控信心的泪水,更是对取得疫情防控最终胜利坚定的泪水。
“这是一次历练,一次刻骨铭心的淬炼。作为机关干部,要走下来,要深入基层,要重回百姓中,这是有必要的,对于干部的成长是很有好处。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要更加珍惜工作岗位,要更加努力工作,更加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涵义。”王斌声音哽咽,目光灼灼。(张严 图片由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街道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