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烟台科技学院坚持“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培养理念,全面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构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戚继光爱国主义精神为特色,以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为阵地,以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四爱”(爱国、爱校、爱家、爱自己)教育为路径的“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
校园体育文化节
在开展“四爱”教育中,学校明确“四个相统一”,即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校与知校荣校兴校相统一;爱家与爱家乡爱驻地、传承优良家教家风、涵养家国情怀相统一;爱自己与珍惜生命、增强体魄、追求卓越相统一,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极端的个人主义者”,要做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一行。在具体工作中,学校推进“四爱”教育对接“四个共振”。
党委书记、校长马红坤(中)与大学生一同开展义务劳动活动
与特色文化共振,厚植家国情怀,滋养时代新人
蓬莱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家乡,2018年 6月,听取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操练水师、保卫海防等历史介绍,并指出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学校牢记殷殷嘱托,结合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在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举办了戚继光文化节、戚继光文创设计大赛、“学习戚继光精神”宣讲活动、组织师生参观蓬莱党性教育基地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广大师生在活动中深受感染,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力践报国之行。同时,立足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戚继光精神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彰显时代价值中弘扬以“报国之志、护国之行、爱国之情”为内涵的戚继光爱国主义精神。
国务院参事忽培元来校做“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报告
与学校发展共振,坚持立德树人,践行以文化人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养成教育,以深入开展“四爱”教育为抓手,不断增强师生的爱校荣校意识。党委书记、校长带头与同学们同劳动,修剪整理校园内的灌木,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中教育引导同学们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各二级学院开展了“人人动手·清洁校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呼吁广大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主动参加校园公益劳动,对学校绿植进行认领,爱护校园一草一木;举办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演讲比赛、“我与烟科共成长、我为烟科添风采”主题征文活动等教育活动。各项活动得到广泛关注,师生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广大师生爱校、荣校、护校、兴校意识进一步增强,提升了学校广大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与学校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使学校各项新举措、新办法落地开花,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思政课开进党性教育基地
与家风建设共振,描绘乡容家貌,家校协同育人
学校积极推动爱家教育与热爱家乡、传承家教家风、涵养家国情怀相结合。爱家不仅仅是爱自己的家庭,更将“家”的含义延展到家乡、学校驻地、国家,使“四爱”教育进一步深化。“给家人的一封信”征文比赛、“感恩父母”主题班会、“寻找最美家风最美人”活动等,激发广大师生树立感恩家人、回报家人的意识。一封封感情真挚、立意新颖、积极向上的家书征文,围绕“讲家风故事评最美家风”这一主题,唤醒师生心中的爱与感恩,为“四爱”教育活动融入情感温度。同时,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传统乡愁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共存、互融发展,让青年学生在乡愁文化氛围中浸润熏陶,不断植入乡愁文化基因,通过强化历史文化集体记忆不断筑牢爱国主义根基。
组织师生参观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
与师生成长共振,关注师生需要,学会爱己爱人
学校设立“烟科大讲堂”,邀请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烟台科技学院顾问、客座教授忽培元来校为师生作题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专题报告会,深刻阐述大爱、真诚的爱,尤其是什么是爱。同时,勉励广大青年学生不仅要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更要感恩党和国家,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建功立业,不负韶华;在学校举办的第一届“魅力烟科全民悦动”体育文化节中,全体师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放下手机,走出教室和宿舍,走向操场参加体育运动,强健体魄,“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关注心理健康方面,学校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开展了“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心智、成就健康人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同时举办了“争做四爱四有好园丁”主题演讲比赛、身体素质拓展活动、特色宿舍文化建设活动、诚信教育主题班会、防诈骗系列讲座、消防演练等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青年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从而养成自尊自爱,爱岗敬业、乐观向上的良好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文:王晓超 杨浩 图片由烟台科技学院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