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有很多,朱家林只有一个。
作为一种试点新模式,田园综合体承载着“三农”发展趋势,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既要考虑县域提升,精准定位;又要放眼城乡融合,通盘谋划。到临沂朱家林创意小镇走走看看,不难发现,在这里田园综合体的初衷已然从“农业+”到尝试跨界融合,旨在打破认知边界,推进产业叠加与整合,通过增加附加值,延长消费链条,进一步放大乡村的价值属性。
当创意农业遇上田园社区,碰撞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创客和文化创客为主体的美丽乡村建设实验示范区,朱家林这个缠绕着沂蒙老区丝丝情愫的乡土故里,从沂蒙山区、革命老区、水库移民区的定义中脱颖而出,增添了“休闲旅游”的趣味风潮。
探索乡村建设建风景更是建环境
特色小镇的关键词在于“创新”。在朱家林创意小镇,创新从资源统筹和硬件打造开始。
通过统筹山水林田路溪村等各种要素,“一核一环两轴七峪八村九园”的空间项目布局最终确立,小镇范围基本框定,位于临沂沂南县西北部岸堤镇,距沂南县城约32公里,石山子山以南,岸堤河以北,西邻高湖水库,辖5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规划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3.3平方公里。
这个区域看似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山高水长,却有着“不明觉厉”的注解:沂南县是“智圣”诸葛亮的出生成长地、沂蒙红嫂的诞生地,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革命战争年代,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驻扎在这里,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这里英雄辈出,生态资源特色鲜明,民风淳朴人情厚重,已经初步打响了“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的特色旅游品牌,开创了“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县域旅游发展“沂南模式”,为乡村振兴向前推进一步打下良好基础。
朱家林规模化打造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就有了其更为迫切的使命担当,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
“做风景,不是做盆景。在探索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秉承建风景更是建环境。”山东朱家林乡建集团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徐从江表示,让所有建筑留住原有村落格局,留住传统石屋风格,完整保留山区乡村的原始风貌,艺术化改造曾经衰败破落的老村子,让“空心村”重新焕发生机,以坚持生态优先为底线,保障乡村每一寸土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早在2015年,350多人的朱家林村只剩了120人在家务农,大多是不能外出打工的老弱病残群体。作为当时临沂市的深度贫困村,朱家林仅是一个坐落在沂蒙山深处的小山村,封闭、贫穷、落后是它背了半个多世纪的“标签”。
问题的反面就是契机。朱家林村凭借环境优美、人口不多、空间格局好、空闲的老院子多,成了沂南发展全域旅游的关注点,也在临沂市脱贫攻坚战中展露“头角”。经多方评估后,政府批准了返乡青年设计师宋娜提出的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规划,并推广“实现贫困户脱贫、村集体增收、村民共同富裕”的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三生三美”共建共享发展理念。2017年,正值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田园综合体”,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随之提上日程,经过前期筹备建设,朱家林顺利入选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
风一起,连片的粉黛子草、薰衣草、狼尾草摇曳出专属于朱家林的美好气息,玻璃屋里传出植物敲拓染的声音,摘下圆滚滚的雪白蚕茧做成手工画和蚕丝被,在阳光房里煮一壶花茶,策展人精心布置好下一期剪纸作品展,从餐厅垂挂的门帘里溢出香椿芽的馥郁香气……
自此,朱家林的华美蝶变拥有了更多可能。
丰富乡村业态建园区更是建社区
乡村建设不仅是种地耕田。朱家林从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效率创新等多个角度出发,重塑乡村产业业态,衍生出诸如农文旅、农商旅、农康旅等多种丰富的乡村业态。一方面将精细化的“小农业”植入田园综合体,以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为出发点,提升种地的溢价能力,让小农经济走向更优的发展前景,有效补充城乡需求;另一方面将软实力和硬实力集中融入,记得住乡愁的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生活品质,建成体现城乡融合发展要求的新社区,让田园社区完成客流的重复导入。
“这是为了满足‘物欲时代’向‘精神时代’转变的新需求而做出的探索和尝试,我们通过将原住民、新移民、创客人群和旅居人群等汇集到一起,尽力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同步的策划图景,在重新认识城乡关系的基础上,重塑乡村经济体形态。”徐从江说。
把文创、农创、原生态+、半农半X等具有创新性、方向性、引领性的一二三产融合项目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朱家林先后成功招商引进上海乡伴文旅集团柿子红理想村、山东化氏集团“渔乐高湖·垂钓小镇”等5个文旅类项目,落地法国安德鲁水果加工、天河本草园等20个新六产项目,总投资额高达16.9亿元。
柿子岭理想村里果真有成片的柿子林。作为朱家林核心区域,柿子岭在农业中融入科技、文化、渠道、品牌、人才等元素,引入原舍系列精品民宿和民宿综合体,随着民宿规模与体量的提升,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也将多样化。以小米为元素,通过农业+文化打造IP农业,“小米+步枪”创意现代化规模农业+红色文化得到拓展延伸;以柿子为元素,农业+创意打造乡创农业,“好柿传千里”创意优质品种+多元功能+文创研发;以萱草为元素,农业+科技打造科技农业,合作创意内陆地区首个特色萱草基地。
每到秋天,一树树火红的柿子“点燃”了整个理想村,游客慕名前来,民宿聚落整体的规模化效应愈加突显。
随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沂南试验站落地朱家林,这个片区的科技属性有了断崖式提升。这个集科研、示范、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综合试验站,立足沂南,面向沂蒙山区,开展新优果树品种引进试验、现代果树标准化种植新技术示范,随着果树智能工厂化育苗温室、标准化种植模式示范园建成投产,试验站成功打造地方政府+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基层农户四位一体协同转化的发展模式,制定了以高端创新引领、绿色提质增效和科技扶贫不同区域的服务策略,既为当地果树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服务,也在促进沂蒙老区果蔬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优化全国果业科技支撑布局等方面发挥出重大作用。
“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走出沂南。”在江南肉鸭市场,每三只小鸭就有来自沂南的两只。每年上亿只鸭子从沂南出发,一路跨过长江,牢牢占据全国市场,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布局。在山东美乐多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赤条条的鸭子整齐吊挂在生产线上,工人左手捏住鸭脖,右手挥刀快划,一只只鸭翅接连落进工作台上的自动分级秤里,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般。“公司做食品和食品加工机械,现在看到的这个车间里有4台自制的食品加工机械在工作。”公司负责人马经理介绍说。从去年3月份落地朱家林至今,公司已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今年计划拓展车间规模。
从一产到新六产,朱家林的产业愈发完善,人气越来越旺。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朱家林创意小镇从业人员共有5047人,包括服务人员480人,农业产业项目3320人,文化创意项目1140人。这些争先加入的成员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切入点,为构建全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人力资源”。
展现生活方式建家园更是建梦想
朱家林获得了广泛关注,不仅在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而且将跨界融合与保护生态融会贯通,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入到开发、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中。
朱家林对有想法的投资者和青年创客,提供各种便利条件,鼓励他们大胆试、积极闯、不拘一格创新创业,已吸引燕筑生态、星辰香草、树屋文化等18个创客团队成功入驻,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在此可见一斑。
COCO是个90后。在上海打拼数年后,她带着爱人和孩子毅然回归,在朱家林的山野乡间种起各式香草。“我就是喜欢香草,这些美好的植物除了能够消除我们的负面情绪,舒畅身心,也能带我们走进一个奇妙的新奇世界,从这里发现生活的其他可能。”她轻轻啜饮一口自制的香草茶,略带陶醉地微笑着。父母都在上海,唯独她扎根到沂蒙山里,不是没有设想过离开“安乐窝”后将要面对的艰难和阻力,她却被朱家林的创业氛围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定了心。“做创客不可能单打独斗,我除了日常栽种植物,还要开设体验研学课程,有些诸如拍摄、运营等环节的工作就无法兼顾。在朱家林,恰恰有这样一群伙伴,大家各有所长,相互借鉴,在春夏秋冬里成长为彼此的左右手,这样的生活简单又丰满。”
“邬三妹”是COCO的“搭档”之一。作为入驻朱家林的自媒体短视频博主,邬三妹在微博已拥有50多万粉丝,视频累计播放量363.4万次。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总能看到邬三妹在朱家林做花茶、熬果酱、摘酸枣……她用这种方式,将朱家林村的田园生活展示给广大网友。桌子上整齐堆放着几摞尺寸大小不一的手作布艺,无论茶杯垫还是椅子垫,都由她亲手绘制并缝上图案,一针一线里倾注了她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很多人不太能理解我的选择,这么年轻就放弃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扎进农村拍视频,好像很不上进。”邬三妹笑起来眉眼弯弯,“但是越来越多的粉丝喜欢上了我的生活,不用过多修饰和美化,无论栽花种草、一日三餐,还是记录下骑自行车外出时沿途遇到的风景,跟村里原住民互动时的嬉笑,都能打动他们,让大家跟着我一起在田野间得到放松,进而喜欢上这个叫做朱家林的地方,这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如今,以院落、聚落、园区、田园为核心载体的朱家林已经完成乡村空间系统的谋划与建设。随着生活方式逐一展现,有关价值、信仰、灵感和认同的归属被重新激活,越来越多人愿意走进朱家林这个“盲盒”,感知更加生动美好的乡村生活。对于朱家林来说,这何尝不是砖石架构之外的另一种“特色”?(图文:陈鸣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