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东方刚刚泛白,临沂大学艺术中心大剧院内,70多岁高龄的徐孝琴老师已开始为演员们上妆画彩了。一笔一画,油彩在眉眼脸颊上留住,演员们随着涂在脸上的笔触油彩,一点点地进入他们所要表演的角色。
云霞散尽空无色,天籁飞聚拉人魂。这是不久前,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们表演柳琴戏的盛况。
柳琴戏,根植于苍茫八百里沂蒙,相融于漫长两百年的苦难。当磨难化作历史,苦难化作前行的力量,生活也逐渐演变成了艺术。当年逃荒谋生时的歌声化作了勾人心魂的唱腔,笨拙的蹦跳动作有了特殊的表演程式,柳琴戏便诞生了。
根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临沂大学,以弘扬沂蒙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柳琴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探索研究,构建起完善的具有柳琴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并且成果丰硕。
积极推进柳琴戏校园传承与社会普及
学校面向高校、中小学及乡镇社区开展柳琴戏艺术普及讲解和交流演出,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通过在校园和社会中广泛开展柳琴戏艺术普及,辐射带动基层群众和学生了解和喜爱柳琴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建立了与临沂市、枣庄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及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室等多方协同的传承与育人机制,协同促进学校开展经典唱段、代表性剧目传承,培养传承柳琴戏表演艺术优秀人才。
同时,还开展临沂大学美育季活动,以美育人,以美焕心,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承和创新发展。通过“名家工作坊”的建设,让学生进入艺术名家刘琳琳的工作坊学习柳琴戏《喝面叶》《走娘家》以及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等基本功。
近5年,学校柳琴戏表演团队已在省内外演出200余场次,面向学校、街道、企事业等单位演出60余场次。其中,《枫叶红》《一个钱包》等5部原创作品深受好评。2021年,民族管弦乐《沂蒙史诗》、舞剧《渊子崖》荣获第十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着力开展柳琴戏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5年,学校成立沂蒙区域文化艺术研究团队,采访调研在柳琴戏传承发展和改革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名家,全方位了解柳琴戏的发展历史、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撰写调研报告,联合申报艺术类课题,积极为柳琴戏的传承、创新发展、人才培养、剧目创新、新时代剧团管理、市场开拓等寻求道路、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以研带培”“以培促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为培养高层次柳琴戏艺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已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等多项。出版临沂戏曲艺术家评传丛书《戏篓子:尹桂霞评传》《柳琴戏苑常青树:张金兰评传》等著作,研究成果《戏曲现代戏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荣获第35届田汉戏剧理论奖,研究报告《柳琴戏整体性保护规划》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成果奖。
不断强化柳琴戏课程建设与师资建设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柳琴戏剧目赏析与评论”“中国戏曲欣赏”“柳琴戏表演”等近10门课程。教研活动成果《临沂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柳琴戏)传承与美育实践》先后荣获山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案例一等奖、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案例二等奖等。
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打造了一支由资深教授、青年教师、校外特聘艺术名家组成的优秀专业师资团队,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7人,并聘有徐宝琴、杜情情、李长江、邵丹、郁万三等校外柳琴戏艺术名家,及省、市级柳琴戏传承人。
扩大交流合作大力培养柳琴戏传承人群
学校邀请柳琴戏表演艺术家,面向鲁苏皖豫柳琴戏剧团、庄户剧团、柳琴戏音乐爱好者、高校教师,培养柳琴戏表演、创作与理论研究人才125人,培养临沂大学在校学生200余人。
表演艺术家们通过名家细致耐心的口传心授,使学习者无论在唱腔的把握还是身段的训练上,都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使柳琴戏传承辐射面不断拓展扩大。
学校还面向全国开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柳琴戏表演人才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柳琴戏表演人才传承水平和理论基础,培训班已连续举办4年,为社会培养了220多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表演基础和表演能力,具有传承与创新精神的柳琴戏表演人才,为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新的血液。
学校建有大学生戏曲艺术社团、创梨园、柳琴戏社团、戏曲文化研究会、柳琴戏剧社等5个社团,建有柳琴戏传承志愿者联盟、柳琴戏传习所等,营造“浸润式”的柳琴戏艺术学习体验氛围,大力开展柳琴戏的校园传承实践活动,让传承力量生生不息、不断壮大。
积极建设平台柳琴戏传承成果丰硕
千树竞芳,一枝独秀。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已建设朱树龙、刘晓红等“柳琴戏名家工作坊”5个,由戏曲名家教学,提升柳琴戏传承水平。建有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柳琴戏)传承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中国戏曲音乐研究中心、山东省戏曲艺术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戏曲资源数字化集成与应用实验室等多个文化传承基地,构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2021年5月,山东地方戏联盟、山东省柳子戏艺术研究中心在临沂大学成立,为戏曲创作与研究、创新繁荣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在各平台带动辐射下,一批批学校师生、专业剧院演员及社会各界的柳琴戏爱好者前来演出学习、探讨交流,使柳琴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繁荣。
2020年底,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柳琴戏)传承基地在临沂大学正式挂牌成立,现已建立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集“理论研究、艺术创作、人才培养、表演实践”四位一体的柳琴戏传承基地,成为全国知名、扎根于群众的地方戏曲及应用推广示范基地。2022年1月,临沂大学音乐学院获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传统戏剧:柳琴戏)。
柳琴戏,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民族血脉中不可动摇的精神和气节。临沂大学师生对于艺术文化的传承探索,就像徐孝琴老师一笔一画专注地为学生上妆画彩那样,当一双眼凝望另一双眼,一颗心交汇另一颗心,那一个个刹那,是生命的汇聚、是力量的传承,这种传承,跨越了时空,像戏里那声吆喝一样,诉说着历史与文化的美与哀愁,传递着世代相承的迷恋与情感,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加遥远的未来……(文:谢成才 薛一凡 图文由临沂大学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