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国潮丨赵翠玲:坚守30年,让杨班侯式太极拳遍地开花

发布时间:2022-02-16 11:14:27 来源:中国网 作者:夏忆 责任编辑:白京

“起势,两手臂于身体两侧慢慢平举,手心向下,松肩坠肘,两手自然外伸,高与肩平,眼平视前方……”

元宵节刚过,济南刚下了一场小雪,在历城区全福街道烟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64岁的杨班侯式太极拳传承人赵翠玲已经带领着队员们新年开练了,在室内空间内,四五十名队员排成三列,跟随着音乐和赵翠玲的指引徐徐不急地做着动作。赵翠玲不时地走到队员跟前,耐心纠正学员的动作。尽管已经过了耳顺之年,但在赵翠脸上看不出岁月衰老的痕迹。

在这其中,年龄小的是50岁的周继美,年龄大的队员温传萍已经70岁,她们都已经跟随赵翠玲学习已经超过20年了。


从1991年最早接触学习杨班侯式太极拳至今,赵翠玲已经在传承推广杨班侯式太极拳的路上走了超过三十年,如今,在她的弘扬下,从全福街道烟厂社区为中心散开,整个历城区的杨班侯式太极拳队伍已经遍地开花,发展出了50多个队伍站点,每天晚上,你总能在历城区各个人流聚集的广场上,看见一群老年人缓缓悠悠地打太极拳。这与跳广场舞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翠玲说:“相比躁动跳跃的广场舞,静心的太极拳更适合老年人强身健体。”

据了解,杨班侯式太极拳历史已过百年,从清朝开始流传,最初是由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宗师和其次子杨班侯,在陈式太极拳二路拳的基础上改编的。其拳势动作多为活步大架,因此也称为“杨式活步大架太极拳”。整套拳路共有六十四个动作名称,故又称为“杨班侯六十四式太极拳”,简称“六十四式太极拳”。

此套太极鉴动作舒展大方,用意明确,刚柔相济,气势磅礴。行拳如流水,运劲如抽丝,连绵不断。拳势如山岳之尊沉稳浑厚。在技击和强身健体方面,是一套优秀的杨式太极拳套路。

说起和杨班侯式太极拳最初的缘分,赵翠玲徐徐道来。最早的时候三十多岁,赵翠玲就因为心脏病和身体不适进了医院的手术台,一位中西医生根据她的病情给他推荐了太极拳的保健方式。后来有缘跟随杨班侯式太极拳传承人孙继先的学生房俊善学习,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那时候还上着班,我每天早晨四五点起来练功,晚上下了班就骑着单车找老师学习,像是着了迷一样”。赵翠玲说道。

也许就是最初的这份热情与用功,让赵翠玲很快从中得到了收益,“身体慢慢的越来越好了,练了一段时间手术也不用做了。”她又开始想着把这门拳法推广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收益。

最开始带着烟厂社区身边的姐妹们一起练功,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四五十人的团体,“那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自娱自乐,偶尔街道有活动参加一下,慢慢地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一套太极拳。”

2007年,赵翠玲从烟厂内退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推广这门古老太极拳,在历城区老年人体育协会的协助推动下,历城区不同社区的老年人自愿报名开始学习这门拳法,赵翠玲得以将这门技艺推广给更多人。

从那时候开始,赵翠玲作为老师,每天辗转于历城区不同的社区,每两天教授完一套拳法,“除了出去教授课程,自己还要继续带领烟厂社区的团队排练节目,参加不同文艺展演活动。”时间排的满满当当,但赵翠玲乐此不疲,这也正是她的心愿——“弘扬杨班侯式太极拳”。

传统的杨班侯式太极拳拳法有其规范,但一些体式对于相对年纪大的老年全体做起来有些吃力,赵翠玲便在规范动作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做了细微的调整,她举了一个例子:“譬如做倒肱这个体式时,原来的体式中脚跟需要迅速抬高到胸部位置,我在教老年人学员的时候,就让她们把腿慢慢地抬高,不必追求抬到胸部高位置。”这样一来,老年人学员更容易学习和接受,也不会伤害到身体。


从山东省全国运动会,到山东省夕阳红健身运动会,赵翠玲带领学员组成的团体屡屡亮相在省市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中,极大地促进了杨班侯式太极拳的推广。

2018年5月,历经十年的发展和积淀,赵翠玲带领杨班侯式太极拳表演团队练习所在全福街道烟厂社区被评为非遗传承示范街区。“有了政府的认定,我们有了场地和资金的扶持,对我们这个团体的发展帮助很大!”赵翠玲高兴地说。但也同时意味着,这支太极拳表演团队就更加忙碌了,从元宵节,到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她们成为全福街道非遗项目的代表不断出门表演,“一年下来,我们表演四五十场,到各个街道,社区和村里去表演,带给大家快乐也给大家带来健康的运动方式。”

坚守三十年,赵翠玲已经将这门古老的太极拳推广遍及整个历城区,而面对新的一年她又有了新的目标,“我希望让大家把杨班侯式太极拳做的更美,每一个体式细节都尽可能做到极致。”(文:夏忆  图片由赵翠玲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