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引入省内首家街道级社会工作服务站,成立青年公园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青合站),以街道区域实际需求为本,科学设置服务项目,以社区为基础,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打通民政服务“最后一米”。
一年多来,聚焦街道、社区、居民需求,青合站以叙社情、聚才智、拢人心为三大任务,培育本土社工人才,精准提供专业服务支持,为社区治理服务注入更多温情。
青年公园街道党工委书记蔚娟说道:“如果说街道办事处主导着社区治理工作的主经脉,而青合站就可以深入到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中,实现更精准有效的服务,成为街道有益的补充,不断延伸服务半径。”
叙社区温情,柔社区治理
11月5日,伴随着欢声笑语,和合小院正在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小院会议”。在社工的组织下,辖区内的几位老一辈媒体人“前卫报人”相聚和合小院,讲述社区历史,生命故事,探讨社区治理的宣传新路径。大家纷纷各抒己见,共享锦囊妙计。
原印刷厂的老职工米淑华率先发言,“咱们厂的老职工大多都住在这个楼院里,很多人不喜欢参加社区里的事务,也不了解社工,我想着咱们熟人去号召更多以前的老同事老朋友一起去为社区做点什么。”一旁,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我们都挺喜欢文艺活动的,唱歌跳舞都没问题,能不能用唱歌、小品、或者快板的形式去向居民宣传咱们的政策和活动呢?”多才多艺的陈加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社工把这些金点子一一记录下来。
不久,青合站就同步线上线下宣传渠道招募了一支11人的快板队,由街道办事处协调对接了一位快板老师,青合站站长张晴说:“我们准备年后天气暖和一些就开班,把快板队伍培养起来,作为未来的社区宣传小分队。”
这样的“小院会议”在青合站常常举办,社区居民,社工和街道办事处人员大家共处一隅,在一种轻松的带着欢声笑语的氛围中,就着一个共同商讨的社区治理议题,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进行头脑风暴,许多社区居民的诉求和“金点子”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得以表达。
社区居民花奶奶也常常过来参与青合站的“小院会议”,她说:“以前觉得和社区有很多距离,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也不知道哪里去诉说,现在有了小院会议,大家坐下来一起聊聊,大事小事都可以反映出来,说着笑着就参与了社区治理。”
借由“小院会议”,这一年来,青合站会议探讨的主题可谓是极其广泛,譬如小院环境要进行设计更新;五里牌坊社区回迁布置;对于社区治理如何进行创新宣传……据统计,借由这个平台,青和站撰写社区金点子提案,并链接外部资源对相应提案进行督导,现收集社区治理及建设金点子创意60个。
青年公园街道党工委书记蔚娟说道:“过去居民反应社区问题的渠道较为单一,青合站的存在就给居民和街道搭建了一个温情沟通的桥梁。青合站通过开设小院会议可以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拓宽社区居民参与渠道,提升社区参与能力,促进‘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引领更多居民投入到社区发展治理中。”
拢人际温情,暖淳淳之心
在社区治理中,做好特殊群体的关怀,更彰显一个街道的温度。地处老城区,青年公园街道的残疾人,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困境儿童等困境群体数量较多,如何针对这些弱势群体做好更具温情的服务,让特殊群体也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青合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张晴介绍说,不同困境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各异,青合站就聚焦社区不同困境人群的需要,汇聚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慈善资源、志愿者的力量,提供精细化精准化的靶向服务,通过开设青合·小院茶馆、青青子“今”、青合·和合志愿服务队等板块活动,协助恢复困境人群社会功能,提高困境人群的社区融合度,推动社会救助的包容性建设。
譬如针对失独家庭人群的特点,“喜欢缅怀过去,感官较为脆弱,难以打开心扉”,青合站就专门设计了“时空·场域”板块活动,通过情景剧的方式让失独家庭老人参与其中,打开心结。
“时空·场域”四个字也凝结了青合站开发这个活动板块的初心,“希望能够打开失独老人早已封闭的心灵空间,通过情景剧活动给他们提供一个新的场域,从而慢慢走出失独的伤悲。”张晴说道。
在今年中秋佳节,青合站就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月满游园,情景初体验”活动,活动中,失独老人在了解了情景剧的表演形式后,纷纷报名扮演剧中的角色,“我来演后裔!”“我演嫦娥~!”“那我演这颗桂树吧哈哈...”老人们对表演感到新鲜,热情非凡。在旁白与社工的指导下,表演幽默好笑,引得观众连忙拍手,大家伙儿乐开了花。64岁的失独老人李大叔也在其中,他高兴地说:“这里的活动我都很喜欢,是这些社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一年来,类似这样的活动,李大叔不知道参加过多少回了,每一次一有活动,他总会积极参与,“一个月来十回八回的,”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李大叔与社工和其他老人们打成了一片,逐渐放下内心的忧伤,明媚起来。今年九月他还加入了青合站的志愿服务队,跟着社工们走街串巷,入户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
而说起过去,李大叔已没有愁容,他平静地说:“如果我的儿子没有因病去世,今年就38岁了,之前害怕见人,心里很压抑,一想到失去的儿子就很难受,觉得自己是没有孩子的孤寡老人。”而如今,他不再为此悲伤,因为,他有了很多的孩子,“青合站的社工们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爱护着我,关心着我,这里就像家一样温暖。”说着说着,李大叔的眼里笑出了泪花。
针对困境儿童的个性心理需求,青合站把社会工作服务空间延伸到了孩子的家中,实施了为每一个孩子量身定做的个案服务。
在前期入户走访中,社工得知困境儿童阳阳兄弟的微心愿是学习打鼓,为此,青合站社工链接社会资源,架子鼓老师宗伟老师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定期为阳阳兄弟进行线上及线下爱心教学服务,为困境儿童提供了一个专业学习的平台,技能提升的机会,帮助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
一年来,这样的温暖故事一直在上演,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残疾人,空巢老人,困境儿童,他们都在这个小小的青合站里,收获着人性中的善意和温暖。
据了解,截至目前,青合站针对青年公园街道489名困境人群,已完成精准建档共计350份,针对不同地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性小组活动10场,累计开展活动73场。
青年公园街道党工委书记蔚娟说道:“在过去,我们街道办事处碍于人力和专业性不足的短板,针对困境人群更多是给予物质上的救助,而有了青合站,就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专业精准服务,更好地满足困境人群的情感需求。如此一来,两者互补,形成更大的合力,让特殊人群服务更加专业,也更具温情。”
聚社区才智,塑文化活力
在青年公园街道,过去有很多自发形成的文化团体组织,但大多仅限于“在自己的小圈子内自我娱乐”,没有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如何把这些有特长的能人聚集起来,为社区发挥余热,反哺社区治理工作?
作为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青合站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整合街道各类文艺团体组织,链接高校师资资源,成立青合学院,开设了针对老年群体设置的10个兴趣班级,“泥塑,剪纸,手机班,编织,剧社……样样皆有,”每周一到周五,在青和小院,兴趣班课程表都被安排的满满,“每个班级人数20到30人之间,每一次都来了满满当当的老年人学生。”
去年10月份,冰奶奶刚退休看到青合站成立青合学院就报名了刺绣班,她高兴地说:“年轻时就喜欢手工,现在退休了有空了,就想来跟着专业老师学习。”75岁的平安奶奶刚刚把小孙子带大,不用再带孩子了,也加入了刺绣班级,她说:“我们年纪大了接受能力比较差,但老师很有耐心,一遍遍的教我们,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编织技巧,自己就可以编织很多实用用品了,而大家老年人在一起学习,充满了欢声笑语,很开心”。
伴随着青合学院课程的进行,社区的文艺团体得到了更专业化的成长,也同时孵化出更多文艺团体组织。慢慢地,各个社区社会组织也逐渐脱离单纯的自娱性孵化出更多利他属性和公益属性,逐渐投入到社区公益慈善事业中来。
冰奶奶所在的青合刺绣班就孵化出了一支“爱心房奶奶”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奶奶们运用特长将从居民区回收的废旧衣物裁织成手套、护膝,围巾,座垫,杯套,联动“暖冬行动”志愿者服务板块进行走访、入户、捐赠给社区的困境人群。在这样的服务中,刺绣技艺得以沉淀,爱心工艺品也在社区传递。
冰奶奶说:“在这里可以做自己喜欢的手工,还可以帮助很多困境人群,发挥余热,让我们觉得很有价值感。”
此外,联合参加兴趣班的社区老年居民,青年骨干,大学生和中年妇女群体,青合站孵化出了一支越来越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根据志愿者所长,组织开展不同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来。在近期的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管理、创建文明城市等街道重点名生工作中,你总能看到这群志愿者的身影。
据统计,一年来,青合学院已经孵化社区居民自组织10支,开设班次已达到500余次,建立青合·和合志愿队1支,线上志愿者注册达到227人,开展“暖冬行动”志愿服务专项服务,累计输出活动10场。
回顾过去的一年,青合站站长张晴说:“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非常坚信走这一条路。青合站秉持槐荫社工‘助人为乐与爱同行’的社工理念,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打通兜底民生保障政策实践的‘最后一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社区治理服务中来,成为更多的社会工作服务者。未来,希望可以实现更多创新,让更多困境家庭真正融入社会。”(文:夏忆 图片由青合站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