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战略“棋眼”山东港口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

发布时间:2021-12-17 17:15:29 来源:中国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白京

山东港口谨遵党中央提出的“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的要求,以坚持思路在前、行动在前、成效在前,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今年,在疫情叠加的困难形势下,山东港口依然为作为海洋大省的山东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今年1-10月,山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7亿吨,同比增长6.6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854万标箱,同比增长10.75%。作为全球最大的港口集群,山东港口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重要的物流枢纽平台和资源集聚平台作用。

数字背后有端倪。回溯山东港口组建两年来的发展,可以说,山东从港口一体化改革落子,推进经略海洋、海洋强省,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盘“大棋”提供了发力点和输出端。在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眼中,发展的密码,就是由港口一体化改革激活的“棋眼”效应。

10月22日,由山东省政府主办,青岛市政府、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山东省港口集团共同承办的2021青岛·陆海联动高峰论坛在青举行。

立身高站位 服务大格局

2018年3月,党中央向山东提出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重要指示要求。

殷殷嘱托,承载厚望。山东位于“一带一路”倡议十字交汇点、“大循环、双循环”双节点,同时有沿黄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承接南北、贯通东西、连接陆海、区位优越,拥有占全国六分之一的3345公里海岸线,分布着众多天然良港。霍高原认为,立足国家发展战略,激活山东这盘棋,对解决南北不平衡、东西不平衡问题意义重大。山东要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的港口无疑是重要的“棋眼”。

山东深刻研判山东港口在全国开放大局中的使命与担当,形成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与国家战略的深度互动,于2019年8月6日揭牌成立山东省港口集团。

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后,主动提高站位,将港口发展归集到国家战略的大格局下,形成了“十位一体”发展战略体系。比如,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把握RECP立足服务“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提出“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提出“建设以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物流枢纽港、产城融合港、金融贸易港、邮轮文旅港为载体的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的发展定位;确定了“港通四海、陆联八方,口碑天下、辉映全球的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发展愿景等。

整合后,山东港口不仅有效解决了过去各港口之间的同质化发展、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等痼疾,而且稳定货源、开辟航线、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大幅跃升,议价能力、融资能力、谈判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吸引力、影响力、话语权与日俱增,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服务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力日益彰显。

数据更有说服力。2020年,山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2亿吨,同比增长7.5%,高出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山东港口旗下各港口借势一体化改革发展,齐头并进、美美与共,其中,青岛港、日照港跻身世界港口前十强中,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名列全国港口前十强中,体现了强有力的港口集群效应。从主要支柱性货种来看,2020年,山东港口完成集装箱3147万标箱,同比增长6.5%,高出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进口铁矿石、铝矾土、原油、粮食在全国进口总量占比分别为21%、75.4%、33.6%、18.5%,对“大循环、双循环”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握指成拳 彰显担当

我们坚持交通天下,成为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货物贸易额最大的经济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欧班列、远洋货轮昼夜穿梭,保证供应链稳定,体现了中国担当。

在两年多的实践中,山东港口立足新发展格局,按照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的要求,主动抢抓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从整合积累加速向优化集成蝶变。无论是立足南北东西的国内大循环,还是面向“一带一路”、RCEP等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山东港口都握指成拳、攥指出拳,打造以青岛港为母港的北方港口群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充分体现了更具活力、动力的“棋眼”效应。

山东港口积极发力“内循环”。通过集团化运作、一体化经营、协同化发展,加速构建以青岛港为枢纽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围绕各自区域腹地形成海上支线布局的干支线网络配套发展格局,目前已开通连接省内港口的一体化内支线16条,主要港口之间实现航线天天班,畅通山东省内微循环;同时,北上南下,与国内10个主要港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会同主要内贸船公司打造“两港一航”精品航线,搭建合作共赢平台。把握消费升级趋势,会同重点船公司开通东南亚“水果快航”,加快打造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济青双中心、沿黄多基地”格局渐成规模。

山东港口大力贯通“双循环”。把握“一带一路”倡议、RCEP等机遇,加强与横滨港、釜山港等国外港口合作,累计与国外36个港口缔结友好港关系;深化与重点船公司合作,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先后开通航线76条,总数达318条,航线增速创历史纪录,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首位,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020年,山东港口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越釜山港、跃居全球第六、东北亚第一。在新华社近期发布的《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东北亚报告》中,青岛港竞争力位居东北亚地区17个代表性样本港口首位。

山东港口主动塑造新平台。承办陆海联动高峰论坛、石油贸易大会等国际性会议,新华社发布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新华·山东港口大宗商品指数体系、RCEP成员国贸易互通指数三大重磅指数。设立百亿级产业母基金,签署系列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山东港口港产城融合发展研究院、山东国际航交所,搭建与行业、政府合作共赢平台。当选国家物流联盟首轮理事长,推动物流枢纽互联成网,争做新发展格局的践行者、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全省港口一盘棋,不仅带动了港口业务上量,也为港口客户和腹地企业带来了巨大便利。“过去鲁西南腹地的外贸货物,一般走公路运输到青岛港或连云港,现在可以直接就近运输到日照港装舱,通过内贸线海运到青岛港,最终转到青岛港的国际航线干线。这样客户每个集装箱可节省四五百元的物流成本。”青岛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代部经理刘方峰说。

全国首个退港还城项目—山东港口日照亚龙湾项目

今年,山东省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的实施意见》《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打造辐射日韩、连接东南亚、面向印巴和中东、对接欧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接口和航运枢纽”,将持续赋能港口,为山东港口进一步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强的后发之力。

对此,霍高原表示,山东港口将促进陆海联动,畅通经济循环,充分发挥枢纽平台作用和辐射带动功能,聚焦“枢纽功能”,打造国家高水平开放北方战略支点;聚焦“畅通循环”,肩负保障供应链稳定的时代重任;聚焦“首位贡献”,培育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动能,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彰显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图片由山东港口集团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