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大力推进共同富裕
光明网 2021-12-14 17:04:19

作者:王旭(博士,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主任科员,四川省委政研室特约研究员)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8月17日召开,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要放在产业转型升级上

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作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微笑曲线”理论,研发、销售等高附加值的产业位于曲线两端,制造业等低附加值的产业位于曲线中间。因此,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我国制订了一系列政策、规划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这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明显。如广东于2008年就制定了“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战略,并将“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历次五年规划的重要举措。

经过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制造业向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积极迈进,制造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然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全面加剧,国际秩序深度调整,这将极大地增加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和难度。

要警惕产业转型升级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虽然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举,但它带来的效应却被大家忽略。社会上有种固有的认识:只要经济发展了,很多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也是过去常被采用的策略。但是,“蛋糕”做大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分到的“蛋糕”都会变大,并且社会问题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根据其他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产业转型升级将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比重,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扩大。这与党中央提出“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的战略部署相违背。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其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再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化”。不同城市由不同类型的转型升级所主导,比如佛山、东莞、惠州等城市主要由再工业化主导,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主要由第三产业化主导。不同类型的转型升级产生的社会效应存在着显著差异。就再工业化而言,佛山等城市的诸多制造业企业大规模引进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这将降低制造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导致从业者议价能力下降,部分从业者面临失业或工资下降的困境。并且企业对产品质量要求更高,意味着从业者会面临更大的工作强度、更严苛的工作要求。这一现象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尤为明显,如服装制造、电子制造等,部分从业者纷纷离开再工业化地区。

就第三产业化而言,深圳等城市推动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占主导向第三产业占主导转型。高端服务业如金融、会展、科技研发、商务办公等大量涌入。一方面这些高附加值的产业将与本地制造业争夺人才、土地等资源,推高房价、房租、教育等成本,导致部分制造业企业倒闭或外迁。另一方面这些高附加值产业也激发了城市活力,吸引了许多高收入群体,增加了对家政、保安、餐饮、快递等服务业的需求。部分制造业中的从业者逐步转移到低附加值的服务业,形成就业结构的分化。总的来说,不管是再工业化还是第三产业化,都将大大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压力,他们极有可能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降级”的风险,从而造成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减少、低收入群体返贫的问题。在这种“挤压效应”的作用下,大量农民工选择回流至中西部地区。根据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0年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4223万人,比上年减少195万人。

我们也可以从美国产业转型升级中汲取经验和教训。1950年代,美国就开始经历产业转型升级,许多就业岗位要不被自动化取代,要不转移到国外,造成了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产业转型升级后,虽然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工作情况却变差了,导致了美国社会撕裂和两极分化。这一问题在曾经工业发达、后来衰落的“锈带”地区尤为突出。

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共同富裕

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的成果,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后,我国更需要警惕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两极分化。因此,要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共同富裕,保护好中等收入群体,同时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着力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具体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避免贫困线附近的人群返贫;二是发挥乡村比较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造就业岗位,承接返乡农民工,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失业的农民工留条“退路”,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出现“城市留不下,农村回不去”的困境;三是延伸和发展国内价值链,促进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提前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工作,统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四是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搞“一刀切”,不一味追求经济效率、产业高端化,平衡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地方可适当保留一些对环境影响不大、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低附加值产业,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机会;五是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对接市场,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适应新型产业结构的新技能,优化招聘求职服务平台,做好再就业工作。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