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等相关国家、省市重要政策的颁布及有关工作的有序推进,“职教新高地”,成为了教育、供给侧改革、新旧动能转化等多个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大众所聚焦的热门话题。
山东省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展高职教育改革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地职教高质量发展大会战的建设场景。如何在众多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山多峰少的带头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云计算与产业学院秉承“求实创新、服务大众”的办学理念,践行“教学+实践”相结合开拓之路,以技术攻关为载体,以团队建设为抓手,牢牢牵住“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牛鼻子,聚焦技术发展前沿,闯出了一条优势学科发展的创新之路,打造该校的职业教育“山商职教发展新样板”。
山高人为峰,打造一流师资团队
2021年8月,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云计算与产业学院重组创新,化茧为蝶,作为国家教学管理先进集体,下设云计算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软件技术5个专业,全部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A档TOP10)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曾连续5年排名山东高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第一。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队伍院的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院系建设的成果。凌晓峰院士的成功加盟,并设立了院士工作站,为学院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引擎。
学院依托院士工作站建有山东省云商务大数据中心、山东省“十三五”高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市级技术技能服务平台,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学院还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农产品贮运销售信息化服务验证与应用”、山东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升级以上重点项目15项。其中,全程为山东省冷链物流公共信心平台设计咨询服务方案,解决了产品质量可追溯的难题,赢得了业内同行的肯定和赞许。
在凌晓峰院士的带领下,全院教师以凌晓峰院士为楷模,不断提升自身学术能力,比肩先进,永攀高峰。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青年技能名师1名,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20人具有谷歌、思科等国际知名公司认证讲师证书。
强大的师资团队,也为全院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提升空间。支持学生个性化成长,多样化成才,校企合作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我们的学生平时是以赛带练,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斩获荣誉。其中全国职业技术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5项,二等奖6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看着院系的荣誉榜,院长王军满眼的幸福。
学院首创“蜜蜂”培养模式,助力企业构建技术生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云计算与产业学院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结合国内高职院校成功先进案例,独创了“蜜蜂”培养模式。
“大一全体学生进行理论技术知识的培养,大二的时候重新进行分配,按照学生的兴趣、成绩进行二次分配,大三进入实训场,部分学生进入中小企业进行实训,少部分学生进入工匠工坊,进行规上企业的人才订单培养。就是要像小蜜蜂一样,采蜜忙,广撒网,多收获。”云计算与产业学院院长王军如是说。
在“蜜蜂”培养模式下,学生积极地践行走出去的原则,进行市场调研,学习云计算相关产业先进技术,进而转化为实践资本。
2009年,安卓系统首次上线,当时,国内接触安卓系统的企业少之又少,一些中小企业苦于没有技术人才的支撑,无法实现技术的成果转化与研发工作,企业面临倒闭的窘境。
云计算与产业学院率先掌握了此项重要的市场信息,调整教学方向,在安卓系统技术培养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让学生尽早掌握,为小企业成长保驾护航,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人才成为了企业的骨干。
“09年,安卓系统首次面世,我们第一时间进行了学生该技术培训,当年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成功进入企业,工资比工作十几年的技术人员还要高,被公司委以重任。”
中小企业发展需要人才技术的支撑,而对于大企业的发展,则更需要建立自己的技术生态模式,为此,学院又成立了工匠工坊,针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专业培养,为大企业打造私人订制培训计划。
“国内的大型企业,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从原本仅仅追逐技术创造的经济利益,逐渐转变为培养自己技术生态模式,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技术进行国产化、普及化,让更多的人掌握此项技术,应用此项技术,形成技术聚集规模效应。比如微软、浪潮等计算机头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就是为了进行自我的技术推广。”业内人士分析道。
学院与华为ICT学院、NEC软件共建软件外包特色班;与浪潮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获得国家、省、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扶持资金近400万元,同时牢牢掌握了众多实训资源。
“我们一手抓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小规模企业,以技术赋能企业发展;一手抓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助力企业建立技术化生态模式,巩固头部企业发展科技动能。”云计算与产业学院院长王军满怀信心地说。
破解就业局,打造学生就业铁军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中国”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到 2020年总产值规模超过12万亿元。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提出“围绕济南等重点城市,着力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智能家居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千亿级产业发展能力”。《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显示,信息技术产业人才总体需求缺口达765万,70%集中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这为专业群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产业学院以此为契机,牢记“尚德蕴能,日精日新”的校训,坚持学校“经营、创新、开放、共生”的发展理念,弘扬工匠精神,为学生就业成才服务,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北上广深是众多求职者向往之地,杭州、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同样魅力十足,就业的多样性,巨大的发展空间,各类资源的汇聚性,都成为吸引求职者的因素。而反观求职者,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的实力才是硬道理。那么,在面对众多“985”、“211”、“双一流”大学的求职者的挑战,一名来自基层职业学院的学生,他的就业几率是几何?求职的方向又是什么?或许很多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而对于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产业学院却是另一番景象,或许让众人大跌眼镜。
“我的工资是2w+,就职于央企。”2020年,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产业学院毕业的学生自信的说。
“我是16年到北京发展,就职于一家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是重点大学毕业的,而我的工资现在还没有一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高。”
“现在高校毕业生的理论基础是相当扎实的,而对于实践来说,也就是常说的动手能力,就显得明显不足。而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既有理论,更有实践,这是我们公司急需的。”一段员工与业内人士的对话,可见一斑。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产业学院紧跟时代脉搏,研判就业发展形势。近年来,与中国电科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共同牵头成立全国云计算大数据职教集团,校企共建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项目现代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山东新旧动能转化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子项目——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除此之外,与联想集团、华为、惠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学生,实现学生未出校门,就踏入社会实践的目标,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无缝衔接,助力学生理论与工作经验的双丰收。
“学生的就业岗位供需比平均是5:1,我们还要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引进更多的人才,为学生铺就就业的康庄大道。”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产业学院院长王军坚定地说。
“职教新高地”的大会战中,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产业学院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远帆济沧海”。未来,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产业学院将形成三大标准体系良性循环,建成同类专业群发展样板。持续抢占高教新高地,筑牢争当优势学科发展排头兵的位置,为全省高职教育新发展积蓄力量,夯实专业技术人才基础,发挥高职教育压舱石作用,为山东省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全院师生共同的心愿!(张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