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峨湾村,可谓远近有名。
3年前,因其是一个脏村、乱村、穷村而出名,在十里八乡乃至县里都挂号;如今,则因其整洁的村貌、向上的村风、发展的劲头而闻名,成为令人羡慕的幸福村。
两个有名,截然不同,只因一个人的到来。“俺村现在忒好了,多亏省里派来的李书记!”李书记名叫李齐意,是山东省政协下派济宁泗水县中册镇峨湾村的任职干部。
大喇叭又响起来了
“明天在村委办房产证,请大伙儿带齐户口本、身份证……”正要出村的赵业福停下认真听着。“现在大喇叭一响,要仔细听,都是与我们相关的事儿,不像以前,听见大喇叭响,就闹心。”
赵业福的感慨并非毫无来由。时间回拨到2018年2月,李齐意刚被下派到峨湾村时,发现破旧的村党群服务中心一片狼藉,原本承担宣传政策、播报通知等任务的大喇叭,却经常是“噪音”频频。
容貌崭新的峨湾村
这背后则是峨湾村当时的状况:党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越级上访频发、村里脏乱差等。“预料到会有困难,但没想到问题这么多。”李齐意说起初到峨湾村的情景时,还是直挠头。
很快,这位“老政工”就找到了突破点。他发现,峨湾村的最大症结在于,有的村干部非法占有村集体资产而导致的班子矛盾、干群矛盾。经过逐户走访,他摸透了情况,心里有了底。
“开头关系全局。”李齐意心想必须把这件事做好,给村民一个交代。拿到铁证后,他一方面向镇里汇报,一方面与当事人谈话,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这一突出问题得到公正处理,峨湾村10多年的干群“隔离墙”拆了。
化解了矛盾,凝聚了民心。走访倾听间,李齐意和村民打成一片,得到了认可。2018年3月7日,经过“两推一选”,李齐意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没看出省派干部的架子,是办真事的,都支持他!”村文书陈清泉说。“要想村子好,首要的是班子强。”深悟这一点的李齐意坚定走出了他基层工作的第一步,以“建制度,强班子,聚人心”为着力点,带动峨湾村工作的开展。
为了便于和村民“交流”,李齐意边坐炕头边思考,决定发挥大喇叭作用。通过反复播报“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村规民约、疫情防控等,讲到了村民的心里。“李书记说的是‘泗水方言’,听着很亲切。”
针对峨湾村的党员队伍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李齐意带领大家不断宣读入党誓词,到革命纪念馆接受党性教育,开展“树威信,树形象”活动,成立党员义务先锋队……
党员动起来了,党支部活起来了。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李齐意带头,村里的党员坚持值守在检查卡点一线,为夺取疫情防控胜利作出了应有努力。
同时,他发动村民参与村子治理,说诉求、提建议。“村里太脏太乱,能整整就好了!”“帮着村民多挣点儿钱!”……一句句心声,道出了村民改变峨湾村的迫切希望,也让李齐意找准了靶向。
户户通水泥路、修建小广场、统一规划村容、发展致富产业。3年时间里,李齐意带领村民改变了峨湾村:由软弱涣散党支部变成了“五星级”党支部,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精神文明村。
家门口的幸福感
村民庄红艳一直有一个愿望:像城里人那样跳上广场舞。而从2019年底开始,这一愿望实现了。
晚上一吃过饭,庄红艳就拎着音响,来到村里的小广场上,随着音乐响起,村民不约而同地赶来,峨湾村的广场舞便正式“开场”。她还是其中的两名领舞人之一。
“自从有了小广场,我们就每天来这里跳舞,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既是放松也是锻炼。”庄红艳高兴地说,外出打工时,城里人在广场上跳舞,让她很羡慕。“没想到回到村里,在家门口也能跳上广场舞。”
庄红艳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这块场地的“原貌”:几处临近坍塌的破屋子旁,是乱扔乱放形成的垃圾堆,杂草丛生,臭味难闻。与之相应的是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
根据村民的意愿,李齐意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项目、协调资金,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提升村居“颜值”,经过努力,彻底改变了原来杂乱无章、行路难、形象差的村容村貌。
2018年,在省政协和泗水县委、县政协、县委组织部的支持下,投入资金135万,铺设道路1.3万平方米(3.5公里),实现了全村户户通;
2019年,争取“一事一议”资金35万元,建设了新时代文化广场,修缮了古宅石屋,维修、更换60余盏路灯,实现了村庄的亮化美化;
2020年,投资30万元,建设了赵炎纪念馆、儒学讲堂、农村大舞台等。这个过程中,李齐意注意搜集当地历史文化资料,建起了幸福井、峨湾村民俗馆、民族英雄文化长廊、泗水抗日第一枪文化墙、龙泉等,为村庄注入了“文化味”。
……
如今,家家户户通上了水泥路,冬青、松柏、红叶石楠等树木林立在路两旁,清新怡人的山风吹动成串的彩色小风车,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村民议事亭,峨湾村已经由脏乱差的三类村变成了美丽宜居的一类村。
这些巨大变化,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从前,只能骑着三轮车去进货,现在路好了,物流可以送到店门口。”陈清泉在村里开着小超市,村庄硬件的提升,让他直言“幸福又满足”。
返村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从30多亩到400多亩,从每斤1.1元到每斤1.6元……村民赵大军见证了过去3年峨湾村地瓜产业的变化。
他介绍,峨湾村一直有种植地瓜的传统,但一直是“质优价不高”,因此他的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不过,这种“漂泊”在2018年得到了改变。
“精神愉悦了,口袋也要鼓起来。”李齐意看上了村里的地瓜,决定做一番文章。他一边对种植品种进行优化、提高品相,一边组织种植户成立地瓜产销合作社,与知名农产品电商平台菜网联系,并达成合作协议。
如今,赵大军种植了20多亩地瓜,在家门口当起了“职业农民”。全村像赵大军一样的村民,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其中缘由,离不开李齐意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种植产业所作的努力。
李其意(左)查看苗木生长情况
他利用峨湾村地势高、光照好的优势,整合1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了光伏电站,每年收入1.5万元;整合13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联合高峪镇政府合作建设扶贫车间,实现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不仅帮一时,还要拔穷根。”带着这份信念,李齐意为村里争取到了195万元水利资金,不但历史性地在村里打出了一口深水井,而且建设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一举解决了峨湾村吃水难、浇地难的问题。
引水上山,也吸引了投资者。济宁蒺藜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村北的山上,建设100亩红杏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为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时,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公司负责人冯永泉表示,之所以选定峨湾村搞种植,正是因为李齐意给他吃的“引水上山”这颗“定心丸”。“基地的红杏明年将进入大规模的熟果期,期待效益的同时,将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机会。”
李齐意介绍,就在红杏种植基地不远处,占地300余亩的茶园种植项目,也正在洽谈中。
村里的发展变化,也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梦想。27岁的赵洪杰是峨湾村最年轻的党员,并当选为新一届村党支部支部委员。
曾跟随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的他,现在将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家乡,“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着出一份力,把村变得更好。”赵洪杰说。
据不完全统计,峨湾村在外务工的村民近200人,过去3年有70多名村民陆续返村创业。一个共同的理由:当前的峨湾村有了吸引力,更看好峨湾村的明天。
“从空壳村、山区村,到村集体年收入20多万元,李齐意带领峨湾村走出了一条适宜的产业发展之路。”泗水县中册镇党委书记包华表示,这不仅为峨湾村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更为同类型乡村提供了参考。
从拿到送折射的村风之变
一张床,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一个书柜,既是休息室也当办公室。从2018年3月担任峨湾村党支部书记起,李齐意便住到村里。
2019年的一天,李齐意外出回来,发现“家”门口放着一包新鲜蔬菜和干粮。“此后的日子,经常有村民悄悄给我送东西,包括村民种的蔬菜、刚出锅的馒头、包的饺子等。”回忆起这些,李齐意很感动。
然而,他刚到峨湾村时,却是另一种情形。任职后,李齐意有一个习惯,就是办公室从来不关门,自己带来或者组织看望慰问的蛋、奶等就放在这里,经常会出现村民往来时,“顺手牵羊”带走一点。
在包华看来,一“拿”一“送”中,既是淳朴的乡亲的真情表达,也是村风民风向文明转变的直接体现。“李齐意以自身的正气,给峨湾村注入了新风。”
百善孝为先。任职伊始,李齐意就在调研中发现,峨湾村老人的赡养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村里有位赵大娘,自己独自住在几十年前建的老房子里,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平时做饭都在户外,条件非常艰苦。
李其意走访独居老人
李齐意看后十分心酸,协调资金为老人修缮了住房,并做通老人子女的工作,自觉履行赡养义务。不仅如此,每当得知村民遇到困难,他总会靠上去关心,也会慷慨解囊,送药品、交电费、买煤气。
考虑到长远,他在村里开展了孝德精神教育活动,在村中打造了“孝”“善”“德”文化石,传播诚信、友善、孝德文化,营造起善良、淳朴、向上的浓厚氛围。
说起峨湾村村风民风的变化,李齐意表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省政协机关。2018年3月,省政协机关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单位的3年创建之路。“每次回到机关,看到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备受鼓舞。不经意间,也把这种文明之风带到了村里。”
如今的峨湾村,少了抱怨多了和睦,少了懈怠多了奋斗……走在村里,村民们饱含热情的话语,真诚灿烂的笑容,正是峨湾村踏步向振兴的最美诠释。
“我们将发扬李书记的好作风,在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团结一心干,继续加油干,争取把峨湾村的发展带上一个新台阶。”谈及峨湾村的明天,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赵昌亭信心满满。
今昔对比,峨湾村可以用蝶变来形容。
所发生的一切,都在彰显峨湾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在显示着峨湾村绽放的乡村魅力。
究其原因,带头人李齐意是重要推手。任职3年来,李齐意秉持省政协“严、细、深、实、快”的作风,严字当头,干字当先,立足峨湾村实际,办了很多实事,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峨湾村具有代表性,李齐意的工作方法值得总结。说到这个,县乡两级领导干部表示“李齐意有四把刷子”。
敢于亮剑。不畏难、不避事,敢作为、善作为,以公心正气与歪风邪气作斗争,拆除多年来干群之间的“隔离墙”,重新树立起村干部应有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建好班子。作为一名“老政工”干部,李齐意深知党建的至关重要性。立足本地实际,循循善诱,渐次推进,最终建立起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党支部,让各项工作开展有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打牢基础。这个基础,是多方面的,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基础,向上向善的村风民风是基础,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基础。正是扭住“基础”这个关键精准发力,才赢得了民心、实现了巨变。
找准路子。不盲从、不骛远,根据本村的优势,一步一步地铺垫,选准项目,稳扎稳打,吸引带动越来越多的能人返村,为他们种下梦想与希望,让曾经沉寂的村庄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四把刷子”刷新了峨湾村,这也是峨湾村蝶变的秘诀。从化解矛盾、搞好团结,到打牢基础、改善生活,再到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这些做法有着鲜明启示和可复制性。(图文:朱洪升 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