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墨重彩绘就沂蒙老区乡村振兴新画卷--记全国金融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临沂市分行

发布时间:2021-05-21 15:05:52 来源:中国网 作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临沂市分行 责任编辑:白京

临沂是沂蒙精神发源地,红色基因富集区。新中国成立后,临沂涌现出了厉家寨、九间棚、沈泉庄等一大批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进入新时代,植根于这片红色热土的农发行临沂市分行,主动扛起服务乡村振兴先锋队、主力军的大旗。2017年以来,该行累计投放各项信贷支农资金277亿元,用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书写临沂农发行人的沂蒙大爱。

扛起主责,扎根红色沃土奋发作为

2017年,农发行临沂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沂蒙老区乡村振兴的任务目标,积极对接地方规划,主动参与政策研究,加快推进项目落地,不断加大政策性支农力度。一是精准扶贫展现新作为。实现光伏扶贫提质增量、旅游扶贫做优做强、“福农卡”完善精准支付链条,年末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3.4亿元,惠及贫困人口4.69万人,户年均增收3200元。二是助推乡村振兴创出新路径。累计投放人居环境、农村路网、水利、农民集中住房、整体城镇化等中长期项目贷款46亿元。全国首笔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4亿元贷款已陆续投放。三是棚改项目贷款实现新突破。共对接棚改项目11个,意向贷款53.9亿元。其中累放棚改贷款16.1亿元,支持棚户区改造8942户,103万平方米。四是支持粮棉油收储达到新高度。坚持立行之本,认真履行粮油收储资金供应职能,累计发放小麦收储贷款6.9亿元,支持收储粮食5.6亿斤、托市收购小麦1354万斤,维护了农民利益,为推进临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获评中国金融工委“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状”。

抓好主业,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红色沂南流传着许多光阴的故事,光伏扶贫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沂南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万人,是山东省2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作为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和红嫂精神、北海银行总行的诞生地,沂南受到了农发行各级领导的格外关注。总省行领导多次赴沂南调研,因地制宜做出了以光伏扶贫作为突破口的决策。农发行临沂市分行顺势而为,吃透政策,攻坚克难,创新发放了全国农发行系统首笔光伏扶贫贷款1亿元,用于新建3个村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16.1MW。覆盖全县573个行政村,实现了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覆盖。累计光伏发电12258万度,实现收益10643万元,发放收益5417万元,其中1471万元用于村集体增收,3946万元用于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坚强的产业支撑。

光阴流转,山水情深。从湖北嫁到兰陵县压油沟村三十年了,现年五十多岁的海燕从当年的小媳妇熬成了婆,左邻右舍都亲切地叫她海燕婶子。虽然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热爱的家园,可每每想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日子,海燕的心里还是充满了酸楚。

值得庆幸的是,农发行临沂市分行投入3亿元贷款支持的压油沟生态旅游扶贫项目改变了这一切。经过初步打造,穷山沟变成了集湖光山色、农事体验、特色美食、红色教育、主题民宿、休闲养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景区,成为了兰陵县脱贫攻坚的一张靓丽名片。海燕在家门口开了酱菜小铺,精心腌制的老咸菜、辣椒酱成了景区的网红产品,旅游旺季一个月能卖出一万多元钱,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自2017年7月开放以来,压油沟景区已安置像海燕一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232人,对没有劳动能力人口则按月发放生活补助。“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面对记者的镜头,海婶笑意盈盈、侃侃而谈,她将和乡亲们一起,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也经营好生活的金山银山。

从沂南到兰陵,变化的是扶贫项目的模式,不变的是临沂农发行人破解各种扶贫难题的信心。农发行临沂市分行在光伏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领域实现多项系统内首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累计拨付扶贫搬迁资金4.29亿元,圆满完成沂水、沂南、费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并积极开展后续扶持专项行动,发放贷款2.25亿元,对1267名贫困人口实现后续扶持100%全覆盖,确保迁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过得好”“能致富”。截至目前,该行扶贫贷款余额23亿元,连年被评为临沂市金融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当好主角,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该行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支持“三农”工作总抓手,发挥政策性银行“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职能作用,推动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沂蒙革命老区落地生根。截至2021年3月末,全行各项贷款余额330亿元,居全省农发行系统第3位。

临沭县郑山街道西王庄村的张老汉一家,数十年间靠挑水度日。一根扁担、两个木桶,每次步行两里地,挑起了祖孙三代人的艰难生活。后来装了压水井、通了输水管,但入户的水杂质多、碱性大,无奈之下张老汉还是决定继续挑担喝山泉水。日复一日肩挑手提,张老汉早已面色黝黑、身形佝偻,已数不清磨坏了多少双布鞋、挑断了多少根扁担。农发行临沭县支行发放1.5亿元贷款支持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工程,为全县388个自然村管网维修改造、6500户贫困户通水入户提供资金保障。12月底张老汉一家终于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他们灿烂的笑容定格在我们的镜头里。

家住莒南县城的徐女士是多年的舞蹈爱好者。她的记忆中,鸡龙河水域青苔遍布、荆棘丛生,是小城里无人问津的荒芜地带。徐女士退休当年正赶上农发行莒南县支行2.5亿元贷款支持的鸡龙河水利生态修复整治二期工程建设竣工。该项目疏浚河道113.9万平方米(清淤140.4万立方米),生态修复65.8万平方米,修建拦河闸16座,铺设污水管道9.9千米,绿化面积达22万平方米。如今的鸡龙河畔建起了五洲广场,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年四季游人如织,也成了徐女士和她的姐妹们跳广场舞的首选之地。

民生连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临沂市委市政府近年来聚焦农民基础需求,相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该行领导班子多次带队深入各县区调研,走进乡镇村落、走上田间地头、走到百姓身边,实地了解农民吃水情况,问需于民、解困于民。坚持以转型发展为战略重心,立足“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主动参与项目整体规划、融资方案设计,将调研成果切实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思路和方法。重点帮助水利项目承贷主体破解贷款准入、融资模式、抵押担保等瓶颈制约,打通还款新路径,构建全程全员、融资融智的工作格局。抓住外派干部挂职及派驻“第一书记”的有利时机,在兰山区、郯城、蒙阴等区县指导组建融资平台,积极争取贷款规模,有效突破资金瓶颈,帮助解决发展难题。面对农村供水管理不规范的现状,积极参与修改完善全市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建议政府积极稳妥整合、筹建国有水务公司,提出“以城补乡,以工养农,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将辖内工业企业、党政机关等纳入供水范围,增强企业“造血”功能。

该行积极探索,创新转型,充分发挥在水利、农地、道路、医疗、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领域的支持优势,全力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擦亮“服务乡村振兴的银行”金字招牌。截至目前,该行农地类项目贷款余额59.73亿元,激发土地要素活力,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让乡村“静资源”变为“活资产”,有效解决了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水利建设贷款余额72.92亿元,惠及11个区县、100余个乡镇、5.4万个自然村,让30多万已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种上高产田、喝上放心水、住上安居房、走上幸福路。(供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临沂市分行)